立宪派对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理解与传播
发布时间:2020-12-08 14:56
晚清时期,西方各种社会、民主政治学说大量涌入中国,引起了清末先进知识群体探索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浪潮。中国人对于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经历了晚清驻外使节、早期维新派、戊戍维新派以及立宪派、革命派等不同群体的传介,并在预备立宪时期达到高峰。从19世纪70年代起,对外出使的常态化造就了一批较早认识世界的官员群体,这些人在出使期间通过实地考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西方民主政治的概况,客观地显示了早期驻外使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探索、理解及其认识上的缺陷。随后早期维新派开始担负起传播西学的任务,他们在对西方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议院观,开启了中国君主立宪思想的先河。19世纪90年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戊戌维新派开始关注民权,对国会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并对民主实现的具体途径提出了自己的设想。戊戌政变后,立宪派逐步形成并发出了宪政改革的呼声,他们在对西学认识的基础上开始考量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对西方的政党政治、国民立宪论以及各国宪政模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立宪派通过兴办报刊、出版书籍、举行集会、发表演说、互通函电、联名上书等方式推动清廷立宪,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产生了...
【文章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立宪派对西方民主政治认识的研究
(二)立宪派对西方民主政治传播与实践的研究
(三)立宪派政治思想转变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特色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特色
第一章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传入
一、早期驻外使节对西方政治的初步认识
(一)对西方民主政体的认识与传播
(二)对“民主之国”与“君民共主之国”的比较
二、早期维新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认识
(一)早期维新派的议院观
(二)君主立宪思想的启蒙
三、戊戌维新派对民权、国会的理解
(一)从“天赋人权”到“主权在民”
(二)设“议会”政治纲领的提出
第二章 立宪派对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抉择
一、政党观的形成
(一)政党道德
(二)政党功能
二、国民立宪论的提出
(一)“请开国会”的呼声日益高涨
(二)“国民立宪”与“政府立宪”的对立
三、君主立宪政体的选择
(一)两种立宪模式的区分
(二)“开明专制论”的提出
第三章 立宪派对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传播
一、兴办报刊、出版书籍
(一)报刊传媒的作用
(二)西方书籍的译介
二、举行集会、发表演说
三、互通函电、联名上书
第四章 立宪派政治宣传的效果与影响
一、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广泛传播
(一)法制改革思想的传播
(二)地方自治思想的传播
二、立宪派与革命派的论战
(一)国民有无革命之能力
(二)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之比较
三、对清末预备立宪进程的推动
(一)立宪派的议政实践
(二)国民政治参与程度的扩大
四、对民国初年民主政治的影响
(一)辛亥革命中立宪派的转变
(二)民初议会制的建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要获奖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辛亥革命前后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关系[J]. 郭绪印. 史林. 2012(05)
[2]浅析辛亥革命前立宪派的活动路径及转向革命派的原因[J]. 张新志.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3]从缓和到激进——辛亥革命前立宪派思想发展演变轨迹[J]. 孙训华.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4]论清末立宪派与清政府关系的嬗变[J]. 江轶.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5]评析立宪派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双重作用[J]. 杨阳. 经济研究导刊. 2008(17)
[6]西方宪政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J]. 栾爽. 法制现代化研究. 2007(00)
[7]立宪运动及立宪派与民初议会制的建立[J]. 季鹏. 社会科学辑刊. 2006(05)
[8]辛亥革命前后立宪派与革命党的合流[J]. 刘沙.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9]早期驻外使节与西学东渐[J]. 张琳.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03)
[10]清末驻外使节的宪政主张[J]. 祖金玉. 南京社会科学. 2005(04)
博士论文
[1]梁启超宪政思想研究[D]. 杨亮军.吉林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立宪派的条约观探析[D]. 姜志华.湖南师范大学 2012
[2]晚清出使日记对西学的记载与传播(1875-1895)[D]. 张艳.安徽师范大学 2012
[3]浅论早期维新派的外交思想[D]. 楚秀红.贵州大学 2007
[4]维新派的制宪思想[D]. 王红丽.宁夏大学 2004
[5]晚清驻外使节与辛亥革命[D]. 戴峰.扬州大学 2003
[6]试论戊戌维新派西方文化观的转型[D]. 武增锋.河北大学 2001
本文编号:2905262
【文章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立宪派对西方民主政治认识的研究
(二)立宪派对西方民主政治传播与实践的研究
(三)立宪派政治思想转变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特色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特色
第一章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传入
一、早期驻外使节对西方政治的初步认识
(一)对西方民主政体的认识与传播
(二)对“民主之国”与“君民共主之国”的比较
二、早期维新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认识
(一)早期维新派的议院观
(二)君主立宪思想的启蒙
三、戊戌维新派对民权、国会的理解
(一)从“天赋人权”到“主权在民”
(二)设“议会”政治纲领的提出
第二章 立宪派对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抉择
一、政党观的形成
(一)政党道德
(二)政党功能
二、国民立宪论的提出
(一)“请开国会”的呼声日益高涨
(二)“国民立宪”与“政府立宪”的对立
三、君主立宪政体的选择
(一)两种立宪模式的区分
(二)“开明专制论”的提出
第三章 立宪派对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传播
一、兴办报刊、出版书籍
(一)报刊传媒的作用
(二)西方书籍的译介
二、举行集会、发表演说
三、互通函电、联名上书
第四章 立宪派政治宣传的效果与影响
一、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广泛传播
(一)法制改革思想的传播
(二)地方自治思想的传播
二、立宪派与革命派的论战
(一)国民有无革命之能力
(二)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之比较
三、对清末预备立宪进程的推动
(一)立宪派的议政实践
(二)国民政治参与程度的扩大
四、对民国初年民主政治的影响
(一)辛亥革命中立宪派的转变
(二)民初议会制的建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要获奖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辛亥革命前后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关系[J]. 郭绪印. 史林. 2012(05)
[2]浅析辛亥革命前立宪派的活动路径及转向革命派的原因[J]. 张新志.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3]从缓和到激进——辛亥革命前立宪派思想发展演变轨迹[J]. 孙训华.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4]论清末立宪派与清政府关系的嬗变[J]. 江轶.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5]评析立宪派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双重作用[J]. 杨阳. 经济研究导刊. 2008(17)
[6]西方宪政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J]. 栾爽. 法制现代化研究. 2007(00)
[7]立宪运动及立宪派与民初议会制的建立[J]. 季鹏. 社会科学辑刊. 2006(05)
[8]辛亥革命前后立宪派与革命党的合流[J]. 刘沙.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9]早期驻外使节与西学东渐[J]. 张琳.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03)
[10]清末驻外使节的宪政主张[J]. 祖金玉. 南京社会科学. 2005(04)
博士论文
[1]梁启超宪政思想研究[D]. 杨亮军.吉林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立宪派的条约观探析[D]. 姜志华.湖南师范大学 2012
[2]晚清出使日记对西学的记载与传播(1875-1895)[D]. 张艳.安徽师范大学 2012
[3]浅论早期维新派的外交思想[D]. 楚秀红.贵州大学 2007
[4]维新派的制宪思想[D]. 王红丽.宁夏大学 2004
[5]晚清驻外使节与辛亥革命[D]. 戴峰.扬州大学 2003
[6]试论戊戌维新派西方文化观的转型[D]. 武增锋.河北大学 2001
本文编号:29052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905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