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促进作用
发布时间:2020-12-21 18:42
本文试从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这一角度,分析五四运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从而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成为中国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民经过艰难探索而作出的明智选择。 所谓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人运动,使互不相关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自发的工人运动统一为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阐述,我们大致可以得出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需要三个条件,即思想前提——马克思主义,物质基础——工人阶级,沟通桥梁——知识分子。本文就五四运动在这三个条件形成和结合中所起的促进作用,分三个部分来加以论述: 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对十月革命前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过程的回顾,分析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在中国人认识马克思主义中所起的作用,论证是五四运动最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提供思想前提。 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对五四运动前中国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发展的回顾,分析五四运动在促进工人阶级觉悟中所起的作用,论证是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从而为马克思主义...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
(一) 十月革命前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二)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三) 五四运动使先进知识分子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
二、 五四运动使中国工人阶级独立地登上了政治舞台
(一) 五四运动前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历程
(二) 工人运动从自发走向自觉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三) 五四运动使先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工人运动
三、 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 从思想基础看,党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征
(二) 从组织基础看,党具有严密的组织纪律
(三) 从政治基础看,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对引进马克思主义的贡献[J]. 刘宏. 河北学刊. 2001(06)
[2]论十月革命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J]. 骆晓会.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6)
[3]论五四前后中国知识群体的聚散离合[J]. 陈建林.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4)
[4]“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新觉醒[J]. 赖某深.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4)
[5]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劳动问题的认识[J]. 刘国华.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0(04)
[6]“五四”时期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原因[J]. 邸彦莉. 历史教学. 2000(07)
[7]五四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主流地位的确立[J]. 陈志勇,崔国才.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0(03)
[8]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文化心理历史演变[J]. 杨春方.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0(03)
[9]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J]. 张兴堂.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0(03)
[10]五四运动与文化转型[J]. 李存山. 中华文化论坛. 2000(02)
本文编号:2930298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
(一) 十月革命前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二)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三) 五四运动使先进知识分子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
二、 五四运动使中国工人阶级独立地登上了政治舞台
(一) 五四运动前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历程
(二) 工人运动从自发走向自觉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三) 五四运动使先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工人运动
三、 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 从思想基础看,党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征
(二) 从组织基础看,党具有严密的组织纪律
(三) 从政治基础看,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对引进马克思主义的贡献[J]. 刘宏. 河北学刊. 2001(06)
[2]论十月革命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J]. 骆晓会.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6)
[3]论五四前后中国知识群体的聚散离合[J]. 陈建林.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4)
[4]“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新觉醒[J]. 赖某深.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4)
[5]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劳动问题的认识[J]. 刘国华.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0(04)
[6]“五四”时期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原因[J]. 邸彦莉. 历史教学. 2000(07)
[7]五四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主流地位的确立[J]. 陈志勇,崔国才.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0(03)
[8]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文化心理历史演变[J]. 杨春方.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0(03)
[9]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J]. 张兴堂.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0(03)
[10]五四运动与文化转型[J]. 李存山. 中华文化论坛. 2000(02)
本文编号:29302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930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