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城市空间的近代转型:以上海县城为例(1905—1914)

发布时间:2021-02-11 05:02
  学界对于传统中国城市空间近代转型相对缺乏关注。通过对上海县城的研究发现,在人口压力增加、城市用地紧张、环境恶化及租界示范效应的多重作用下,明清治所城市空间结构不再适用于20世纪初的上海县城,城市空间亟待改造。上海县城市政机构的设立为解决这一需求提供了制度保障与财力支持,故县城得以开展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建设,包括道路、排水、桥梁、码头、义冢迁移、公地改造、市容清理等,以不同以往的空间结构重塑了上海县城。这种因人地关系紧张带来的适应性改善不限于上海一地,而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20,35(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传统城市空间的近代转型:以上海县城为例(1905—1914)


晚清上海县城厢建成区的变化(1862—1902)

示意图,县城,干路,道路工程


这些改建项目集中在县城西半部以及城外西南方向,主要有以下几处:第一,填筑县城内东西向的几条淤塞河浜,包括黑桥浜、方浜、薛家浜。第二,在县城西北部与南部的道路改造中选择了填筑当地原有的秽塞旧浜,并延伸连通道路网络,如小九亩路、福田路、万竹路、蓬莱路、凝和路等等。第三,填筑县城外西南方向的肇嘉浜,修建肇周路,使县城西南交通状况改善的同时也抵御了法租界扩张的压力,避免了县城以西完全被租界纳入的尴尬境地。(2)按照宽度将道路划分为干路、支路两个等级。上海县城原有道路多狭窄逼仄难以通车,而填筑淤浜所筑道路一般较原有道路为宽,造成了县城道路宽度参差不齐的状况,故市政机构统一规定干路宽度30英尺,支路20英尺,城内新填筑淤浜所筑道路也以30英尺为准。如果路两旁房屋相距小于规定宽度,则须拆去相应部分以符合规定(1)。1910年再次修订了区域内道路宽度标准,其中干路分4等,路宽20英尺至50英尺之间,每一等之内又再以2英尺为准划分5级。为了使华界道路宽阔畅通以符标准,又进一步规定路两侧铺户房屋每逢翻新必须向两侧收缩2英尺,直至符合道路等级标准。

示意图,排水工程,示意图,等级


凝和路迤南至薛家桥一段,长四十八丈,用六号瓦筒沟排列。又自薛家桥迤西至城根一段,长一百二十丈,用十二寸瓦筒沟排列,底用三和土,中砌大小天窗十一只,底用红石板,内粉塞门德土,面盖石条,边接八脚沟、四寸瓦筒阴沟,头做小阴井,面盖三眼红石板共五十八条,其街口、弄口及居户出水老阴沟统用瓦筒接通,筑就瓦筒沟后,加土填实,面砌金山石片,计全路宽二丈至二丈七八尺不等,旧有之桥驳、阶石统作侧石之用。(1)道路与排水的改善相辅相成。根据道路等级、排水需求与原有河浜等级,排水瓦筒沟分7个等级,原有河浜或道路规划等级越高,相应排水等级也更高,最低一级为原有的路两侧砖沟,最高为3尺圆筒沟。随着租界华界填浜筑路的普及,河浜的淤塞退化更为加剧,河道疏浚变得愈加困难,将明沟改为暗渠成为不可逆的趋势,瓦筒沟的铺设愈加普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代城市空间改造的时空进程[J]. 刘雅媛.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2]近代上海早期城市地图谱系研究[J]. 钟翀.  史林. 2013(01)
[3]上海与天津清末地方自治的比较——从城市管理机构建立角度[J]. 张利民.  史林. 2009(01)
[4]中国历代尺度概述[J]. 曾武秀.  历史研究. 1964(03)



本文编号:30285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0285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6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