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陕西水旱灾害与社会应对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1 09:00
  晚清陕西水旱灾害频繁,给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本文在拓宽史料来源的基础上,对晚清陕西水旱灾害重新做了统计,得出了新的结论。同时,晚清时期社会应灾机制出现重大变化。这一时期,作为中国传统救灾形式的“荒政”虽然仍承担着赈灾的主导力量,但应灾主体已经呈现多元化状况,民间力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外,应灾成效评估在已有的区域应灾机制的研究中比较少,因此,本文在对应灾措施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对应灾成效进行了评估,并深入分析影响应灾成效的社会因素。本文具体结构如下:绪论,论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范围的界定、相关研究综述,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第一章,对晚清陕西水旱灾害进行统计、整理,可知晚清陕西旱灾共52次,水灾共256次。在此基础上分析水旱灾害各自的时、空分布规律。第二章,从灾害与人口迁移、灾害与社会经济、灾害与社会秩序、灾害与社会文化等四个方面论述晚清陕西水旱灾害的影响。第三章,论述晚清陕西水旱灾害发生后官方和民间的应灾措施。官方的“荒政”依然是赈灾的主导力量,但由于总体国力的衰弱,其物资配置方式中中央拨给减少,地方协济和赈捐的比例增大。民间力量在赈灾中的作用增强,主要形式有江南绅商的...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范围、思路及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晚清陕西水旱灾害的发生规律
    第一节 晚清陕西的区域范围和环境特征
        一、晚清陕西的区域范围
        二、陕西自然地理分区与环境特征
    第二节 晚清陕西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一、晚清陕西旱灾的时空分布特征
        二、晚清陕西水灾的时空分布特征
第二章 晚清陕西水旱灾害影响的多角度透析
    第一节 晚清陕西水旱灾害与人口变迁
        一、人口的损失
        二、人口的迁移
    第二节 晚清陕西水旱灾害与社会经济
        一、农业经济萧条
        二、工商业畸形发展
    第三节 晚清陕西水旱灾害与社会秩序
        一、社会伦理秩序的沦丧
        二、社会道德秩序的混乱
    第四节 晚清陕西水旱灾害与社会文化
        一、灾害与民众心理
        二、灾害与民间信仰
第三章 晚清官方与民间在陕西的应灾活动
    第一节 晚清陕西官方的应灾措施
        一、灾前备荒措施
        二、临灾赈济的程序及措施
        三、灾后补救措施
    第二节 晚清陕西官方赈灾的物资配置
    第三节 晚清陕西赈灾中的民间力量
        一、当地乡绅的传统“社区救助”
        二、江南绅商的“跨省义赈”
        三、外国人在陕西的赈灾活动
第四章 应灾成效评估及影响应灾成效的社会因素的分析
    第一节 应灾成效的评估
    第二节 影响救灾成效的社会因素
        一、政治黑暗,灾民难以得到实际的救助
        二、应灾硬件系统不完备
        三、救灾措施不科学、不到位
        四、国库空虚,民间贫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明清时期太白山信仰中看地方政府的作用[J]. 张伟波.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01)
[2]晚清的赈捐制度[J]. 赵晓华.  史学月刊. 2009(12)
[3]地方系谱向国家场域的蔓延——1900—1901年的陕西旱灾与义赈[J]. 朱浒.  清史研究. 2006(02)
[4]清代陕西社仓的经营管理[J]. 吴洪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5]晚清卖官鬻爵新探——兼论捐纳制度与清朝灭亡[J]. 谢俊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5)
[6]论清代陕西社仓的区域性特征[J]. 吴洪琳.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1(01)
[7]“灾害与社会”研究刍议[J]. 邹逸麟.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6)
[8]太白山信仰与关中气候——感应与行为地理学的考察[J]. 张晓虹,张伟然.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0(03)
[9]清代仓储制度的衰败与饥荒[J]. 康沛竹.  社会科学战线. 1996(03)
[10]清代救灾的制度建设与社会效果[J]. 李向军.  历史研究. 1995(05)

硕士论文
[1]陕西天主教方济各会传教活动研究(1696-1949)[D]. 冯建萍.西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0288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0288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e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