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院自由主义”到“贝尔纳主义”——竺可桢对中国现代科学发展道路认识的转变

发布时间:2021-02-21 12:22
  竺可桢对中国现代科学发展道路的认识经历了从学院自由主义到贝尔纳主义的转变。抱有"科学救国"思想的竺可桢在20世纪40年代便已高度关注贝尔纳的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认同科学的社会功能。新中国成立前后,他开始主动了解和学习作为贝尔纳主义一种实践的苏联计划科学模式。中国共产党确立的新中国科学发展方向,本质上也是一种贝尔纳主义的道路。随着新中国科学事业的持续推进和对中共认识的不断加深,竺可桢对中共的科技政策,经历了从期望、认同,到拥护和贯彻的过程,最终他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的科学事业中。 

【文章来源】:浙江社会科学.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从学院自由主义到贝尔纳主义的思想转变
二、苏联计划科学模式的借鉴
三、对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的认同与践行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思想的断裂,时代的怪谲——竺可桢1950年前后科学观和教育观诸方面比较研究[J]. 李醒民.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5(02)
[2]建立人民科学院草案[J].   中国科技史料. 2000(04)
[3]全国自然科学工作代表会议简述[J]. 永隆.  科学通报. 1950(06)



本文编号:30443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0443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6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