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宛西自治教育述评(1930—1943)

发布时间:2021-02-24 14:09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位处河南西南的宛西地区兴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乡村建设运动。这场运动持续十几年(1930—1943),以“地方自治”为口号,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有浓重地方特色的体制改良。宛西自治领导人在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基础之上,结合当时影响深远的乡村建设思想,从宛西社会实际出发,创办出自治的指导理论——三自政策。同时,三自主义作为宛西进行乡村自治的目标和归宿,具有浓重的地方色彩,在十几年间成功地指导了宛西自治的进行,所以在当时声名远播,反响很大。三自主义作为宛西地方自治的理论依据,其操作程序是:由安定社会秩序的带有军事色彩的自卫入手(自卫);凭借主要由地方绅士、知识分子组成的自治团体从事社会性的兴利除弊(自治);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复兴和发展经济,将各类教育一以贯之(自富)。这样就带有了浓重的地方色彩,成为一种独特的区域发展模式。在宛西乡村建设中,教育居于很重要的地位。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教育,不仅是宛西乡建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进行乡建不可缺少的手段和工具:教育贯穿于三自政策中,形成与此密切相关的三自教育,成为乡建思想乃至运动推行最终得以在宛西民众中得到理解、认可、...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写作缘起
    二、先行研究概况
第一章 自治前的宛西社会环境
    一、不堪政局—匪患肆虐、军队骚扰
    二、凋敝破产—萧条衰败的社会经济状况
    三、民智未开—宛西的教育状况
第二章 宛西自治教育理论的形成
    一、宛西自治派的自治理论
    二、地方自治教育理论的形成
第三章 宛西自治教育的具体实践
    一、学校教育体系的设立及其发展
    二、社会教育的实践
    三、宛西乡村师范学校
第四章 宛西自治教育取得的成果及其评价
    一、奠定了地方教育体系
    二、稳定社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三、特征与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彭禹廷乡村建设教育思想与实践[J]. 万新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2]试论彭禹廷“三自主义”理论的实践途径[J]. 万新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3]论国民党新县制与地方自治的关系[J]. 陈雷.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4]宛西自治派与区域性现代化教育实验[J]. 万新芳.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6(05)
[5]宛西自治派与国民党人的人脉关系[J]. 万新芳.  史学月刊. 2006(05)
[6]宛西自治派与共产党人的人脉关系[J]. 万新芳.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7]民国乡村自治的教训[J]. 廖建林.  咸宁学院学报. 2005(04)
[8]近二十年来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研究综述[J]. 何建华,于建嵘.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05(03)
[9]晏阳初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比较研究[J]. 李文珊.  学术论坛. 2004(03)
[10]试论卢作孚在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历史地位——兼谈民国两类乡建模式的比较[J]. 郭剑鸣.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本文编号:30494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0494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1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