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洋务派政治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8 20:23
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一方面固守着传统政治思想的主体不放,把封建礼教和君主专制看作是政治的根本;另一方面又把西方的一些政治文化,如外交理念、法律思想、教育机制等引进中国,并参照西方对中国的行政制度和管理模式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使其政治思想带有少许现代特征。但是,这种简单的中西调和并不足以改造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给其带来质的飞跃,促使其自然地转化为现代政治思想。不仅如此,洋务派政治思想由于排斥民主与法治,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转化有较多的冲突和抵牾之处,这就在实践中阻碍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发展。但是不可否认,洋务派政治思想中融入的一些现代理念,为此后资产阶级吸收和改造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提供了新鲜的养分。本文认为,洋务派政治思想以中国传统的经世实学思想、君为政本思想和西学中源论为理论基础,把传统政治思想加以改造,创造出以“中体西用”论为代表的新型政治思想。这些思想对晚清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在洋务派的倡导和实践下,晚清中国创立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矿企业;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武装力量;培养了中国第一代近代科技、文化人才;促进了东西...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洋务派政治思想的意义
二、关于洋务派政治思想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三、本文的特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洋务派与洋务思想
第一节 洋务派的产生和形成
一、对夷认识的变化
二、师夷观念的变化
第二节 洋务派的实质
一、洋务派的性质
二、中央的洋务派
第三节 洋务思想
一、洋务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
二、洋务思想的产生
第二章 洋务派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经世实学思想
一、传统经世思想对洋务派的影响
二、经世致用铸就了洋务派求通务实的思想性格
三、经世实学的“变易”观直接构成了洋务派变法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君为政本”理念
一、“君为政本”的历史成因
二、洋务派宗奉“君为政本”卫护封建政体
三、“君为政本”理念阻碍了洋务派的政治革新
第三节 西学中源论
一、西学中源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西学中源论:洋务派学习西方的重要方法论
三、西学中源论的局限性
第三章 洋务派政治思想论析
第一节 充满时代气象的“中体西用”思想
一、“中体西用”辩义
二、“中体西用”思想是由近代中国的社会环境造成的
三、“中体西用”是一种渐变的思想
四、“中体西用”思想基本适应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第二节 立足本位中西杂糅的“变法”思想
一、取法西学变教育
二、立足中体变法度
三、励精图治变行政
第三节 和而不合的“和戎”外交思想
一、中体西用下的新型外交体制
二、以“和”为核心的外交战略
三、日渐更新的外交观念
第四节 洋务派政治改革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洋务派政治改革的历史经验
二、洋务派政治改革的历史教训
第四章 洋务派政治思想的发展与转变历程
第一节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嬗变和早期民本思想的产生
一、传统民本思想在明末清初的新发展
二、晚清时期民本思想的嬗变
第二节 洋务派内部的分化与早期维新思想的诞生
一、洋务派与与早期维新派的“一体两翼”关系
二、洋务派的内部分化
第三节 维新派对洋务派政治思想的整合
一、戊戌变法继承和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
二、洋务派在维新活动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三、维新派对洋务派政治思想的吸收和改造
四、洋务派政治思想被改造的结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洋务派与“中体西用”[J]. 杨全顺. 广西社会科学. 2006(01)
[2]试论李鸿章的求富思想[J]. 郑春奎. 理论学刊. 2005(11)
[3]洋务运动与中国政治现代化——兼评“中体西用”[J]. 张宝生.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4]洋务思想双重性的历史分析[J]. 何继龄. 兰州大学学报. 2005(01)
[5]略论薛福成充当幕僚时的外交思想[J]. 刘国华. 江南论坛. 2004(08)
[6]清末新政中的保守主义思潮——立宪运动百年的反思[J]. 萧功秦. 天津社会科学. 2004(04)
[7]晚清政治改革的文化思考[J]. 彭平一.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8]“命运牵着走”的近代化起步——中国近代“洋务”思潮之动向[J]. 胡建. 理论学刊. 2003(06)
[9]洋务教育对近代社会的影响[J]. 杨怀荣.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10]论洋务官员企业制度思想的国家本位特征[J]. 严亚明.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3(06)
硕士论文
[1]传统与现代的会通[D]. 孔小彬.江西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88882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洋务派政治思想的意义
二、关于洋务派政治思想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三、本文的特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洋务派与洋务思想
第一节 洋务派的产生和形成
一、对夷认识的变化
二、师夷观念的变化
第二节 洋务派的实质
一、洋务派的性质
二、中央的洋务派
第三节 洋务思想
一、洋务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
二、洋务思想的产生
第二章 洋务派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经世实学思想
一、传统经世思想对洋务派的影响
二、经世致用铸就了洋务派求通务实的思想性格
三、经世实学的“变易”观直接构成了洋务派变法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君为政本”理念
一、“君为政本”的历史成因
二、洋务派宗奉“君为政本”卫护封建政体
三、“君为政本”理念阻碍了洋务派的政治革新
第三节 西学中源论
一、西学中源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西学中源论:洋务派学习西方的重要方法论
三、西学中源论的局限性
第三章 洋务派政治思想论析
第一节 充满时代气象的“中体西用”思想
一、“中体西用”辩义
二、“中体西用”思想是由近代中国的社会环境造成的
三、“中体西用”是一种渐变的思想
四、“中体西用”思想基本适应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第二节 立足本位中西杂糅的“变法”思想
一、取法西学变教育
二、立足中体变法度
三、励精图治变行政
第三节 和而不合的“和戎”外交思想
一、中体西用下的新型外交体制
二、以“和”为核心的外交战略
三、日渐更新的外交观念
第四节 洋务派政治改革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洋务派政治改革的历史经验
二、洋务派政治改革的历史教训
第四章 洋务派政治思想的发展与转变历程
第一节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嬗变和早期民本思想的产生
一、传统民本思想在明末清初的新发展
二、晚清时期民本思想的嬗变
第二节 洋务派内部的分化与早期维新思想的诞生
一、洋务派与与早期维新派的“一体两翼”关系
二、洋务派的内部分化
第三节 维新派对洋务派政治思想的整合
一、戊戌变法继承和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
二、洋务派在维新活动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三、维新派对洋务派政治思想的吸收和改造
四、洋务派政治思想被改造的结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洋务派与“中体西用”[J]. 杨全顺. 广西社会科学. 2006(01)
[2]试论李鸿章的求富思想[J]. 郑春奎. 理论学刊. 2005(11)
[3]洋务运动与中国政治现代化——兼评“中体西用”[J]. 张宝生.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4]洋务思想双重性的历史分析[J]. 何继龄. 兰州大学学报. 2005(01)
[5]略论薛福成充当幕僚时的外交思想[J]. 刘国华. 江南论坛. 2004(08)
[6]清末新政中的保守主义思潮——立宪运动百年的反思[J]. 萧功秦. 天津社会科学. 2004(04)
[7]晚清政治改革的文化思考[J]. 彭平一.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8]“命运牵着走”的近代化起步——中国近代“洋务”思潮之动向[J]. 胡建. 理论学刊. 2003(06)
[9]洋务教育对近代社会的影响[J]. 杨怀荣.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10]论洋务官员企业制度思想的国家本位特征[J]. 严亚明.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3(06)
硕士论文
[1]传统与现代的会通[D]. 孔小彬.江西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888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088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