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法与抵拒:孙中山晚年对苏俄道路的选择性认同

发布时间:2021-03-19 18:40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在经历了不断的挫折和失败后,将目光转向苏俄,并在苏俄及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开始了"联俄""师俄"历程。但孙中山的"以俄为师"并非"全盘俄化",而是有所取舍,带有明显的选择性倾向。他始终以是否适合中国国情和实际需要为标准,在积极效法苏共组织模式、学习借鉴苏俄建军经验的同时,对苏俄国家现代化的终极制度目标及其指导思想都持抵拒态度,认为中国可以通过社会改革而不必经过阶级斗争实现各阶级人民均享幸福的大同世界。 

【文章来源】:历史教学问题. 2019,(01)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强烈向往苏共组织模式及苏俄党军制度
二、充分肯定苏俄新经济政策
三、选择性赞同苏俄政治现代化的目标理想
四、否定抵拒苏俄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孙中山与苏俄关系论析[J]. 张同乐.  安徽史学. 2007(02)
[2]孙中山晚年重视舆论宣传原因探析——基于苏俄、共产国际因素的考察[J]. 王杰,张金超.  贵州社会科学. 2005(06)
[3]民族主义的裂变——以孙中山与苏俄关系为中心的分析[J]. 郭世佑,邓文初.  江苏社会科学. 2005(02)
[4]北伐与孙中山晚年思想演变[J]. 严兴文.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2)



本文编号:30900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0900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f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