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抗战时期日本策动华北走私问题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21-03-28 00:50
"七七事变"前夕,华北局势风云诡变,地理环境杌陧繁杂,走私活动日趋猖獗,这也是日本企图"分离"华北政策的重要一环。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上,以史鉴今,方为根蒂。走私研究兼具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总体而言,学术界对抗战前期华北走私问题研究成果丰硕,但在学术视野、资料解读整理、研究的视角与范式、缕析深度等方面仍有相当的推进空间。
【文章来源】: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38(03)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华北走私实态研究
二、华北走私原因与影响研究
(一)学术界长期以来对华北走私的原因大致形成了这样几种观点论争。
(二)学术界对华北走私对中国的影响研究颇深,学界取得了共识性的观点。
三、局部抗战时期有关缉私问题研究
四、华北走私研究的省思与前瞻
(一)研究视角须要继续转化。
(二)资料的整理解读运用尚须进一步深化。
(三)研究深广度有待加强。
(四)研究视野须要不断拓宽。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引爆祸端: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冀东走私[J]. 张同乐. 晋阳学刊. 2019(04)
[2]1933—1937年间华北白银走私与中国各方应对探析[J]. 肖红松.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3]略论《塘沽协定》后日本在华北的走私及影响[J]. 薛志恩.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9(03)
[4]试论抗战前日本华北走私及其影响(1935.8—1937.6)[J]. 袁成亮.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5]抗战前商会对日本在华北走私的反应与对策[J]. 郑成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5)
[6]试析1933—1937年间华北走私及其影响和冲击[J]. 简萍.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4(03)
[7]步向全面侵华战争前的准备——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财政的破坏[J]. 郑会欣. 抗日战争研究. 2002(03)
[8]华北事变后国民政府遏制华北走私活动述论[J]. 杨家余. 安徽史学. 2002(01)
[9]失守的国门──近代以来中国反走私的经验教训[J]. 齐春风,张民. 社会科学战线. 2001(06)
[10]1936年日本在华北增兵、走私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J]. 袁成亮.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1)
硕士论文
[1]“国定税则”下的天津走私与津海关缉私研究(1929-1934)[D]. 陈梦.上海师范大学 2015
[2]冀东走私与国民政府缉私研究(1932—1937)[D]. 干兆源.河北师范大学 2010
[3]三十年代华北地区韩人走私问题研究[D]. 徐一畅.复旦大学 2010
[4]1922-1937年间青岛的走私与缉私问题[D]. 陈晓芬.中国海洋大学 2009
[5]华北抗日根据地缉私研究[D]. 任晓玲.湘潭大学 2009
[6]民国时期山东走私与胶海关缉私之研究(1922-1937年)[D]. 陈璐.福建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04560
【文章来源】: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38(03)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华北走私实态研究
二、华北走私原因与影响研究
(一)学术界长期以来对华北走私的原因大致形成了这样几种观点论争。
(二)学术界对华北走私对中国的影响研究颇深,学界取得了共识性的观点。
三、局部抗战时期有关缉私问题研究
四、华北走私研究的省思与前瞻
(一)研究视角须要继续转化。
(二)资料的整理解读运用尚须进一步深化。
(三)研究深广度有待加强。
(四)研究视野须要不断拓宽。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引爆祸端: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冀东走私[J]. 张同乐. 晋阳学刊. 2019(04)
[2]1933—1937年间华北白银走私与中国各方应对探析[J]. 肖红松.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3]略论《塘沽协定》后日本在华北的走私及影响[J]. 薛志恩.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9(03)
[4]试论抗战前日本华北走私及其影响(1935.8—1937.6)[J]. 袁成亮.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5]抗战前商会对日本在华北走私的反应与对策[J]. 郑成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5)
[6]试析1933—1937年间华北走私及其影响和冲击[J]. 简萍.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4(03)
[7]步向全面侵华战争前的准备——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财政的破坏[J]. 郑会欣. 抗日战争研究. 2002(03)
[8]华北事变后国民政府遏制华北走私活动述论[J]. 杨家余. 安徽史学. 2002(01)
[9]失守的国门──近代以来中国反走私的经验教训[J]. 齐春风,张民. 社会科学战线. 2001(06)
[10]1936年日本在华北增兵、走私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J]. 袁成亮.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1)
硕士论文
[1]“国定税则”下的天津走私与津海关缉私研究(1929-1934)[D]. 陈梦.上海师范大学 2015
[2]冀东走私与国民政府缉私研究(1932—1937)[D]. 干兆源.河北师范大学 2010
[3]三十年代华北地区韩人走私问题研究[D]. 徐一畅.复旦大学 2010
[4]1922-1937年间青岛的走私与缉私问题[D]. 陈晓芬.中国海洋大学 2009
[5]华北抗日根据地缉私研究[D]. 任晓玲.湘潭大学 2009
[6]民国时期山东走私与胶海关缉私之研究(1922-1937年)[D]. 陈璐.福建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045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104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