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研究 ——以晚清江南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1-04-14 18:35
慈善事业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善会善堂的兴起,更是中国慈善事业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和西潮的冲击,中国慈善事业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仅传统慈善组织的职能和救助办法发生显著变化,一系列新型慈善组织也纷纷出现。本文以晚清江南地区为中心,沿着“传统慈善组织的近代发展”和“近代以来新型慈善组织的出现”这两条主线开展研究,力图揭示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运营实态和近代转型历程。本文的研究显示,江南不但是明清中国慈善事业最为兴盛的地区,也是最早开始慈善事业近代转型的地区。在晚清时期,特别是在太平天国战争以后,不但义仓、栖流所之类的传统慈善组织发生了明显变化,借钱局、洗心局、迁善局、济良所之类的新型慈善组织也纷纷在江南及其周边地区首先出现,继而在全国各地产生广泛的影响,并在后世的制度建设中留下了明显痕迹。与明清慈善事业相比,近代慈善事业承担的任务更为复杂、救助对象的范围大为拓展、救助办法更加积极有效,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梳理史实的基础上,本文对近代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体现的“教养兼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再探讨,对以往流行的一些看法...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22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 研究思路、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三节 方法、理论和资料来源
上编 传统慈善组织的近代发展
第一章 传统仓储制度的近代发展——以晚清苏州府长元吴丰备义仓为例
第一节 备荒仓储的源流
第二节 丰备义仓的出现
第三节 长元吴丰备义仓的运营和职能
第四节 长元吴丰备义仓职能变化的原因
附录
第二章 清代栖流所的运营实态及近代发展
第一节 栖流所的出现
第二节 嘉道年间栖流所的设立与运营
第三节 晚清时期栖流所的发展
小结
附录
中编 近代以来新型慈善组织的出现
第三章 借钱局的兴起与消融
第一节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借钱局的出现
第二节 官民共举:借钱局的推广
第三节 青苗还是社仓:关于借钱局举办方式的争论
余论
附录
第四章 洗心局、迁善局的出现与演变
第一节 出现于江苏:冯桂芬与苏州洗心局的创立
第二节 兴盛于浙江:洗心局、迁善局的推广与发展
第三节 波及于全国:迁善局与清末刑狱制度改革
余论
第五章 济良所的出现与推行
第一节 济良所的出现
第二节 济良所的推行与运营实态
第三节 济良所的利弊及其影响
下编 近代慈善事业的几个问题再探讨
第六章 晚清中国人眼中的西方慈善救助事业
第一节 眼界初开:《四洲志》与《海国图志》所见
第二节 亲临其境:出洋者的观察
第三节 自西徂东:来华传教士的介绍与实践
第四节 用夷变夏:西方慈善救助事业对晚清社会的影响
第五节 “西方”与“对西方的认识”的差异
第七章 “教养兼施”的演进——兼论现代劳动教养制度的起源
第一节 “教养兼施”的渊源:恤孤局、抚教局与育婴堂
第二节 “教养兼施”的发展:社会变迁与西潮影响
第三节 “教养兼施”的推行: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
第四节 “教养兼施”的表现:工艺厂局的推行与运营
第五节 从“教养兼施”到“劳动教养”
第六节 对“教养兼施”的反思:救助还是惩罚
附录
第八章 清代慈善组织中的国家与社会——以苏州育婴堂、普济堂、广仁堂和丰备义仓的收入和管理为中心
第一节 清代前期苏州“官民合作”的慈善组织
第二节 晚清苏州慈善组织的管理模式和财政收入
第三节 近代“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再思考
附录
结束语
第一节 近代慈善事业的特征
第二节 近代慈善事业发展中的“传统”与“现代”
第三节 近代慈善事业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征引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江南绅商与光绪初年山东义赈[J]. 王卫平,黄鸿山. 江海学刊. 2006(05)
[2]18~19世纪英国“友谊会”运动述论[J]. 闵凡祥. 史学月刊. 2006(08)
[3]宋代青苗钱利率考实[J]. 魏天安.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6(01)
[4]光绪二年苏北赈灾与江南士绅——兼论近代义赈的开始[J]. 王卫平. 历史档案. 2006(01)
[5]论近代慈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 周秋光,徐美辉.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05)
[6]小额信贷——授人以渔[J]. 傅萍. 新农业. 2005(09)
[7]慈善基金会缘何兴盛于美国[J]. 李韬. 美国研究. 2005(03)
[8]元代常平义仓研究[J]. 黄鸿山. 苏州大学学报. 2005(04)
[9]“公车上书”考证补(一)[J]. 茅海建. 近代史研究. 2005(03)
[10]试论郑观应的慈善观[J]. 陈国威.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本文编号:3137810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22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 研究思路、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三节 方法、理论和资料来源
上编 传统慈善组织的近代发展
第一章 传统仓储制度的近代发展——以晚清苏州府长元吴丰备义仓为例
第一节 备荒仓储的源流
第二节 丰备义仓的出现
第三节 长元吴丰备义仓的运营和职能
第四节 长元吴丰备义仓职能变化的原因
附录
第二章 清代栖流所的运营实态及近代发展
第一节 栖流所的出现
第二节 嘉道年间栖流所的设立与运营
第三节 晚清时期栖流所的发展
小结
附录
中编 近代以来新型慈善组织的出现
第三章 借钱局的兴起与消融
第一节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借钱局的出现
第二节 官民共举:借钱局的推广
第三节 青苗还是社仓:关于借钱局举办方式的争论
余论
附录
第四章 洗心局、迁善局的出现与演变
第一节 出现于江苏:冯桂芬与苏州洗心局的创立
第二节 兴盛于浙江:洗心局、迁善局的推广与发展
第三节 波及于全国:迁善局与清末刑狱制度改革
余论
第五章 济良所的出现与推行
第一节 济良所的出现
第二节 济良所的推行与运营实态
第三节 济良所的利弊及其影响
下编 近代慈善事业的几个问题再探讨
第六章 晚清中国人眼中的西方慈善救助事业
第一节 眼界初开:《四洲志》与《海国图志》所见
第二节 亲临其境:出洋者的观察
第三节 自西徂东:来华传教士的介绍与实践
第四节 用夷变夏:西方慈善救助事业对晚清社会的影响
第五节 “西方”与“对西方的认识”的差异
第七章 “教养兼施”的演进——兼论现代劳动教养制度的起源
第一节 “教养兼施”的渊源:恤孤局、抚教局与育婴堂
第二节 “教养兼施”的发展:社会变迁与西潮影响
第三节 “教养兼施”的推行: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
第四节 “教养兼施”的表现:工艺厂局的推行与运营
第五节 从“教养兼施”到“劳动教养”
第六节 对“教养兼施”的反思:救助还是惩罚
附录
第八章 清代慈善组织中的国家与社会——以苏州育婴堂、普济堂、广仁堂和丰备义仓的收入和管理为中心
第一节 清代前期苏州“官民合作”的慈善组织
第二节 晚清苏州慈善组织的管理模式和财政收入
第三节 近代“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再思考
附录
结束语
第一节 近代慈善事业的特征
第二节 近代慈善事业发展中的“传统”与“现代”
第三节 近代慈善事业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征引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江南绅商与光绪初年山东义赈[J]. 王卫平,黄鸿山. 江海学刊. 2006(05)
[2]18~19世纪英国“友谊会”运动述论[J]. 闵凡祥. 史学月刊. 2006(08)
[3]宋代青苗钱利率考实[J]. 魏天安.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6(01)
[4]光绪二年苏北赈灾与江南士绅——兼论近代义赈的开始[J]. 王卫平. 历史档案. 2006(01)
[5]论近代慈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 周秋光,徐美辉.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05)
[6]小额信贷——授人以渔[J]. 傅萍. 新农业. 2005(09)
[7]慈善基金会缘何兴盛于美国[J]. 李韬. 美国研究. 2005(03)
[8]元代常平义仓研究[J]. 黄鸿山. 苏州大学学报. 2005(04)
[9]“公车上书”考证补(一)[J]. 茅海建. 近代史研究. 2005(03)
[10]试论郑观应的慈善观[J]. 陈国威.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本文编号:31378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137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