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土地改革与乡村社会 ——以桂林地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1-04-25 00:20
本论文以桂林地区为例,来说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引起乡村社会的重大变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并深远地影响以后乡村几十年的面貌。本论文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从社会史与经济史角度加以分析。桂林地区自然地理面貌是山地与平原并存,是典型喀斯特地貌,虽然土改前乡村经济有一定发展,但还是典型的封建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租佃关系、雇佣关系、高利贷与捐税,残酷的封建剥削使乡村经济十分凋敝,农民极度的贫困化,从而确定土地改革的必然性与现实性。社会状况包括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秩序,文化教育,传统社会结构中乡村绅士是农民与政权的纽带,是乡村中政治权力的代表,社会组织中民团组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不仅是军事组织,更是政治的组织。解放前,桂林地区土匪横行,秩序混乱,19461947年大灾荒更加剧了农村社会的动荡。农民文化水平低下,教育落后,愚昧封建,乡村中存在相当多的旧习陋俗,使社会风气保守愚昧落后,土地改革是乡村社会的客观需要。1950年初开始进行土地改革的准备工作,包括剿匪反霸、减租退租运动、组织农协、成立各级...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土改前桂林地区乡村经济社会概况
一、封建经济关系
二、社会状况
第二章 土地改革的准备
一、剿匪反霸
二、减租退租运动
三、组织农民协会
四、成立领导机构
五、土改试点
第三章 土地改革全面开展
一、宣传发动群众
二、向地主说理斗争
三、划分阶级
四、没收和分配土地
五、土改复查
六、颁发土地证
第四章 土改后的乡村巨变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二、农民生活的改善
三、社会的新整合
四、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五、旧习陋俗的改革
第五章 土改遗留的种种问题及启示
一、土改后乡村存在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三、土改后农村问题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本文编号:3158335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土改前桂林地区乡村经济社会概况
一、封建经济关系
二、社会状况
第二章 土地改革的准备
一、剿匪反霸
二、减租退租运动
三、组织农民协会
四、成立领导机构
五、土改试点
第三章 土地改革全面开展
一、宣传发动群众
二、向地主说理斗争
三、划分阶级
四、没收和分配土地
五、土改复查
六、颁发土地证
第四章 土改后的乡村巨变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二、农民生活的改善
三、社会的新整合
四、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五、旧习陋俗的改革
第五章 土改遗留的种种问题及启示
一、土改后乡村存在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三、土改后农村问题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本文编号:31583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158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