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晚清政府的联俄、联日
发布时间:2021-06-23 14:06
晚清政府的联俄、联日是清政府以夷制夷外交政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研究对俄、对日关系无法回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晚清政府的联俄、联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鸦片战争开始到1874年日军侵台之前,第二个时期则是从1874年日军侵台开始,到1895年甲午战争的正式爆发前,第三个时期则是从甲午战争爆发到第二次日俄同盟结束。 在第一个时期,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士人便开始探索制夷之策,他们首先想到了联俄的策略,清政府亦在此影响下开始了联俄的探索。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联俄开始正式成为清政府以夷制夷外交的一个重要方面,结果是损失惨重。稍后,随着日本的崛起,清政府又开始了联日的尝试,结果也是未能成功。 在第二个时期,日、俄双方开始同时向中国进行侵略,日、俄在争夺中国利益上的矛盾开始凸现,但日、俄并没有形成尖锐的对立。清政府也试图联日制俄或联俄制日,结果几经变换之后,同上面一样,也是没有成功。相反,却在很多方面出现严重的失误,自己最后的几个属邦也相继失去或即将失去,在经历短暂的“中兴”之后,原有的些许优势也在该时期的后段化为乌有,清政府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在第三个时...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清政府早期的联俄、联日探索
1.1 早期的联俄探索
1.2 早期的“立约”联日
1.3 早期联俄、联日的比较
第二章 边疆、属国危机深化中的联俄、联日
2.1 海防大讨论中联俄、联日力量的初步较量
2.2 伊犁交收、琉球交涉中的联俄、联日之争
2.3 朝鲜问题交涉中的联俄、联日尝试
2.4 该时期联俄、联日的比较及其分析
第三章 甲午战争及甲午战后联俄、联日的发展及演变
3.1 甲午战争及甲午战后联俄制日政策的形成及出台
3.2 清廷内部“联日”倾向的兴起及“联俄”的削弱与终结
3.3 日俄战争中清廷“中立”背后的联日及日俄战后清政府外交重心的转移
3.4 该时期联日、联俄的特点及其比较
第四章 对晚清政府联俄、联日的简短的分析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近代中国从“轻日”到“师日”的转变[J]. 韩小林. 安徽史学. 2004(03)
[2]日本政府对于戊戌变法的观察与反应[J]. 茅海建,郑匡民. 历史研究. 2004(03)
[3]从“开门通商”到“厚集洋债,以均势力”——徐世昌与东北外交策略的变化[J]. 马陵合.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4(02)
[4]旅大租借交涉中李鸿章、张荫桓的“受贿”问题[J]. 马忠文. 学术界. 2003(02)
[5]晚清驻外公使与义和团运动[J]. 郭双林. 史学月刊. 2001(02)
[6]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思想基础[J]. 张红涛. 洛阳大学学报. 2000(01)
[7]李鸿章“以夷制夷”新论[J]. 刘世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5)
[8]晚清政府的“以夷制夷”外交析论[J]. 王福春. 国际政治研究. 1998(02)
[9]黎庶昌与日本[J]. 王庆成. 贵州社会科学. 1995(04)
本文编号:3245077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清政府早期的联俄、联日探索
1.1 早期的联俄探索
1.2 早期的“立约”联日
1.3 早期联俄、联日的比较
第二章 边疆、属国危机深化中的联俄、联日
2.1 海防大讨论中联俄、联日力量的初步较量
2.2 伊犁交收、琉球交涉中的联俄、联日之争
2.3 朝鲜问题交涉中的联俄、联日尝试
2.4 该时期联俄、联日的比较及其分析
第三章 甲午战争及甲午战后联俄、联日的发展及演变
3.1 甲午战争及甲午战后联俄制日政策的形成及出台
3.2 清廷内部“联日”倾向的兴起及“联俄”的削弱与终结
3.3 日俄战争中清廷“中立”背后的联日及日俄战后清政府外交重心的转移
3.4 该时期联日、联俄的特点及其比较
第四章 对晚清政府联俄、联日的简短的分析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近代中国从“轻日”到“师日”的转变[J]. 韩小林. 安徽史学. 2004(03)
[2]日本政府对于戊戌变法的观察与反应[J]. 茅海建,郑匡民. 历史研究. 2004(03)
[3]从“开门通商”到“厚集洋债,以均势力”——徐世昌与东北外交策略的变化[J]. 马陵合.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4(02)
[4]旅大租借交涉中李鸿章、张荫桓的“受贿”问题[J]. 马忠文. 学术界. 2003(02)
[5]晚清驻外公使与义和团运动[J]. 郭双林. 史学月刊. 2001(02)
[6]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思想基础[J]. 张红涛. 洛阳大学学报. 2000(01)
[7]李鸿章“以夷制夷”新论[J]. 刘世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5)
[8]晚清政府的“以夷制夷”外交析论[J]. 王福春. 国际政治研究. 1998(02)
[9]黎庶昌与日本[J]. 王庆成. 贵州社会科学. 1995(04)
本文编号:32450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245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