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的西学态度及其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4 04:23
张之洞一生经历了道光至宣统五个朝代,几乎与动荡的晚清社会相始终。他身为清廷官员,为国富强,为民富裕,不断的吸纳西学。练军操、强军实、办企业、修农政、兴商业、开学堂、废科举,先后成为洋务殿军和新政主角,并主张在军事、经济、教育、政治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期望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维持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张之洞在引进吸纳西学的过程中,由于受身份、传统思想教育、学识和见识等多方面影响,虽然始终宣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对待西学的态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甲午战争以前、维新变法前后和新政变法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以三种既有连贯性,又有较大差异性的西学为用态度,形成起伏上升的积极消化吸收传播西学的态势。学习内容由西方的军事制造、百工技艺逐渐扩大到西方制度和政治体制。温和稳健的变法主张较多被清朝最高统治者采纳,对于戊戌以后清政府教育、政治改革政策的制定发挥了重要的影响。本文着重研究了张之洞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待西学的态度,对西学诸学科的态度和原因分析,及其对清末政策所产生的影响。有助于人们更加客观的认识张之洞在推进西学传播,促进社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该项工作在国内尚属首次。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2、研究现状及选题的原因
3、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张之洞西学态度的演变
1.1 甲午战争以前的西学态度
1.1.1 清流时期的西学态度
1.1.2 抚晋以后的西学态度
1.1.3 中法战争之后的西学态度
1.2 维新变法前后的西学态度
1.2.1 吸纳西学的主张和策略
1.2.2 西学实践活动
1.3 清末新政时期的西学态度
第二章 张之洞对西学诸学科的态度分析
2.1 数学和语言
2.2 格致、农学和植物学
2.3 地理、财赋、兵制、商务、刑律等西政知识
第三章 张之洞西学态度对晚清政策的影响
3.1 对科举制的改革和科举制度废除的影响
3.2 对建立新的教育体制的影响
3.3 对留学政策的影响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1 张之洞西学大事记
附录 2 张之洞提及的西学书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张之洞的湖北兴学及其影响[J]. 喻永庆.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2)
[2]论张之洞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实践[J]. 彭平一,徐伟红.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6(01)
[3]清末民初湖北教育名列前茅原因论析[J]. 敖文蔚.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4]张之洞与中国教育近代化[J]. 翟慕华.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4(06)
[5]《癸卯学制》百年简论[J]. 刘虹.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01)
[6]试论张之洞对近代中国教育改革阶段性的贡献[J]. 梁云.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3(04)
[7]浅议张之洞对中国学制的创新[J]. 梁云.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8]试析清政府“新政”时期教育政策的调整[J]. 张小莉.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02)
[9]张之洞与清末新学制的制定[J]. 李细珠. 河北学刊. 2002(06)
[10]张之洞与《江楚会奏变法三折》[J]. 李细珠. 历史研究. 2002(02)
硕士论文
[1]清末留学政策研究[D]. 刘学琴.西北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264026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2、研究现状及选题的原因
3、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张之洞西学态度的演变
1.1 甲午战争以前的西学态度
1.1.1 清流时期的西学态度
1.1.2 抚晋以后的西学态度
1.1.3 中法战争之后的西学态度
1.2 维新变法前后的西学态度
1.2.1 吸纳西学的主张和策略
1.2.2 西学实践活动
1.3 清末新政时期的西学态度
第二章 张之洞对西学诸学科的态度分析
2.1 数学和语言
2.2 格致、农学和植物学
2.3 地理、财赋、兵制、商务、刑律等西政知识
第三章 张之洞西学态度对晚清政策的影响
3.1 对科举制的改革和科举制度废除的影响
3.2 对建立新的教育体制的影响
3.3 对留学政策的影响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1 张之洞西学大事记
附录 2 张之洞提及的西学书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张之洞的湖北兴学及其影响[J]. 喻永庆.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2)
[2]论张之洞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实践[J]. 彭平一,徐伟红.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6(01)
[3]清末民初湖北教育名列前茅原因论析[J]. 敖文蔚.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4]张之洞与中国教育近代化[J]. 翟慕华.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4(06)
[5]《癸卯学制》百年简论[J]. 刘虹.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01)
[6]试论张之洞对近代中国教育改革阶段性的贡献[J]. 梁云.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3(04)
[7]浅议张之洞对中国学制的创新[J]. 梁云.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8]试析清政府“新政”时期教育政策的调整[J]. 张小莉.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02)
[9]张之洞与清末新学制的制定[J]. 李细珠. 河北学刊. 2002(06)
[10]张之洞与《江楚会奏变法三折》[J]. 李细珠. 历史研究. 2002(02)
硕士论文
[1]清末留学政策研究[D]. 刘学琴.西北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2640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264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