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沪上进步“文青”经济生活一瞥
发布时间:2021-08-01 17:31
<正>沪上报刊界向为进步文士聚集之地,包天笑(1876~1973):"辛亥革命时期的《太平洋报》,几乎全部是南社中人。"维新党人、同盟会员、国共两党高干亦多出文化界。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邹容、陈独秀、陈布雷、戴季陶、陈公博、于右任、吴稚晖、叶楚伧、邵力子、乔冠华、杨刚、胡愈之、宦乡……革命文学多缘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因此也总是革命的起点。赤士多贫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创刊,乃上海群益书社陈子沛、陈子寿兄弟接受陈独秀的策划,由陈接手承办杂志发行,每月支付编辑费、稿费200大洋。后因与群益书社发生矛盾,陈独秀也积累一定经济基础,1920年9月《新青年》八卷一号起,由陈独秀独资经营。
【文章来源】:档案春秋. 2020,(01)
【文章页数】:5 页
本文编号:3315946
【文章来源】:档案春秋. 2020,(01)
【文章页数】:5 页
本文编号:33159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315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