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1937年“航空救国”运动探析

发布时间:2021-08-06 13:23
  1931-1937年的“航空救国”运动,是一场中华各民族参与的的航空国防运动,是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国航空发展史,亦或抗日战争史上有着突出影响。1931-1937年的“航空救国”运动,始于日本在1931-1932年的侵华战争中,对中国东北及上海地区进行的“无差别轰炸”,其直接促使国民政府急切开展“航空救国”运动。运动旨在加强航空国防、救亡图存。运动甫始,政府即健全机构,加大宣传,引导国人及海外华人华侨,捐资捐物,共赴国难。出于爱国热忱,各阶层纷纷解囊购机,在1933-1936年局势混沌之下,民众捐机44架,有效助力中国空军的发展;至运动高潮之际,即1936年春季开始的“贺寿献机”名义的国防运动,仅8月余中国军民便捐机123架。于彼乱世民国,这样辉煌的成就,为抵抗侵略,为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做好了军事准备和国防动员。此外,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前,“航空救国”运动对于唤醒民众、凝聚力量、夯实国防工业、推进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式等,都具有积极影响。抗战中空军健儿英勇战斗,保家卫国,蓝天碧血扬国威,为抗战最后胜利立下卓著功勋。因此,“航空救国”运动是一声号角,吹响了中华民族勇于战...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云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0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综述
    三、论文的创新之处、重点、相关概念界定
        (一) 论文的创新之处
        (二) 论文的重点
        (三) 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1931-1937年“航空救国”运动的基础背景
    第一节 1931—1937年“航空救国”运动的理论基础
        一、孙中山航空思想的特点
        二、孙中山的“航空救国”思想及其影响
    第二节 1931—1937年“航空救国”运动的物质基础
        一、1932—1937中国军事航空的发展概况
        二、1932—1937中国商业航空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1931—1937年“航空救国”运动的国内背景
        一、1931-1937国民政府对日方针概述
        二、1931-1937年国内经济状况构成的困扰
    第四节 1931—1937年“航空救国”运动的国外背景
        一、1933—1937年日本航空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冲击
        二、1931—1932年日本对中国的“无差别轰炸”
第二章 1931—1937年“航空救国”运动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航空救国”运动中的主要航空团体
        一、(前)中国航空建设协会
        二、中国航空协会
        三、全国航空建设会与(后)中国航空建设协会
    第二节 “航空救国”运动中的宣传活动
        一、征募会员活动
        二、出售航空彩票
        三、飞行宣传活动
        四、创办航空学校
    第三节 “航空救国”运动中的捐机活动
        一、中国各地自发捐机及海外华人华侨的捐机活动
        二、中国航空协会统一领导的捐机运动
    第四节 国民政府在“航空救国”运动中的作用
        一、支持“航空救国”运动民间团体并组建相关机构
        二、积极引导、推进“航空救国”运动
        三、媒体支持
        四、政要倡导
第三章 1931—1937年“航空救国”运动的总结评价
    第一节 1931—1937年“航空救国”运动的历史总结回顾
    第二节 1931—1937年“航空救国”运动对当前中国航空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结语
附录
    第一节 中日空军主要飞机性能对比
    第二节 抗日战争爆发后商业航空公司参战情况
    第三节 正文中提及的部分地点、战役、宣传的图片
参考文献
    一、史料
    二、专著
    三、期刊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相遇战火纷飞时——梁思成、林徽因一家与中国空军的情谊[J]. 爱夏.  航空世界. 2013(03)
[2]飞机楼的故事 ——记中国近代的一场航空救国运动[J]. 王凯.  航空知识. 2004(07)
[3]缤纷收藏品 解读航空救国运动史[J]. 王凯.  档案. 2004(03)
[4]抗日战争时期华侨航空救国运动与对日空战[J]. 任贵祥.  军事历史. 1991(05)



本文编号:33258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3258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0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