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唤、动员与五四知识分子主体的觉醒
发布时间:2021-08-06 13:27
五四运动源自1917年的新文化运动。它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重要符号和标志性节点,与五四知识分子主体作用的发挥密不可分,表现为:思想精神层面的主体召唤与实践行动层面的社会动员。这种主体作用建立在中国早期知识分子自我觉醒的基础之上。由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现实危机、传统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危机、潜藏知识分子思想深处的中华元典精神的召唤,以及马克思主义等西方先进理论的影响等,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主体性被唤醒。他们又作为主体,以批判现实与建构未来为召唤主题,通过报刊、新式学校、学会、出版机构等"四位一体"的召唤途径,对青年知识分子等社会群体进行思想启蒙,于是形成了五四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召唤的多层次主体格局: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理论精英;毛泽东、周恩来等青年知识分子;无产阶级,也由此诞生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五四知识分子成为主体并发挥召唤功能的过程,也是五四运动主题从思想启蒙走向社会变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被启蒙的青年知识分子通过多样化动员方式和行为示范,不仅激发了普通民众的民族和国家意识,而且使他们也行动起来参与到五四运动中。因此,从意识形态召唤理论视角分析五四知识分子主体觉醒与召唤动员...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42(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觉醒的原初语境
二主体觉醒: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被召唤
(一) 现实困境与寻求身份认同的触动
(二) 五四时期中华元典精神的召唤
(三) 先进理论的输入与选择
三主体召唤:中国知识分子的启蒙作用
(一) 主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二) 召唤主题:批判现实与构建未来
(三) 召唤途径:“四位一体”的意识形态话语传播
1. 报纸杂志方面
2. 新式学校等教育机构方面
3. 学会方面
4. 出版方面
四主体行为: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动员
(一) 被动员的大众
(二) 激发情感与行为示范的动员方式
(三) 五四知识分子大众动员的影响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源头探讨[J]. 汪越. 湖北社会科学. 2018(06)
[2]马克思主义在华早期传播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萌芽[J]. 邓绍根,张文婷.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8(03)
[3]百年中国主流文化辩[J]. 林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4)
[4]近代中国边缘知识分子走向马克思主义者的三种路径[J]. 罗敏,苏志宏. 东南学术. 2016(06)
[5]查尔斯·蒂利的抗争政治理论述评[J]. 王永胜. 社会科学战线. 2016(04)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生逻辑[J]. 金民卿.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5(06)
[7]百年反思:今天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J]. 李维武. 思想理论教育. 2015(11)
[8]纪念“五四”新文化运动百周年四题[J]. 许全兴.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5(07)
[9]“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经验探微[J]. 苏锐,王海.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10]“五四”时期女性身体的美学建构——以1920年代《妇女杂志》为中心[J]. 程亚丽.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博士论文
[1]从晚清到五四:女性身体的现代想象、建构与叙事[D]. 程亚丽.山东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25860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42(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觉醒的原初语境
二主体觉醒: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被召唤
(一) 现实困境与寻求身份认同的触动
(二) 五四时期中华元典精神的召唤
(三) 先进理论的输入与选择
三主体召唤:中国知识分子的启蒙作用
(一) 主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二) 召唤主题:批判现实与构建未来
(三) 召唤途径:“四位一体”的意识形态话语传播
1. 报纸杂志方面
2. 新式学校等教育机构方面
3. 学会方面
4. 出版方面
四主体行为: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动员
(一) 被动员的大众
(二) 激发情感与行为示范的动员方式
(三) 五四知识分子大众动员的影响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源头探讨[J]. 汪越. 湖北社会科学. 2018(06)
[2]马克思主义在华早期传播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萌芽[J]. 邓绍根,张文婷.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8(03)
[3]百年中国主流文化辩[J]. 林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4)
[4]近代中国边缘知识分子走向马克思主义者的三种路径[J]. 罗敏,苏志宏. 东南学术. 2016(06)
[5]查尔斯·蒂利的抗争政治理论述评[J]. 王永胜. 社会科学战线. 2016(04)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生逻辑[J]. 金民卿.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5(06)
[7]百年反思:今天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J]. 李维武. 思想理论教育. 2015(11)
[8]纪念“五四”新文化运动百周年四题[J]. 许全兴.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5(07)
[9]“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经验探微[J]. 苏锐,王海.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10]“五四”时期女性身体的美学建构——以1920年代《妇女杂志》为中心[J]. 程亚丽.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博士论文
[1]从晚清到五四:女性身体的现代想象、建构与叙事[D]. 程亚丽.山东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258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325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