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历史考察 ——以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代际冲突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1-08-12 12:13
代际问题是关乎每一个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生发展的重要话题。由于其更多地体现出社会问题属性,所以一直以来主要为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的学者关注并研究。但是,笔者认为,从历史角度展开考察,了解中国历史上代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有关现象,有助于我们透过历史经验,对当今社会面临的代际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形成新的应对思路。本研究结合人类学和社会学关于代际关系的相关理论,围绕“近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命题展开,以“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代际冲突”为具体的研究对象,用报纸杂志、人物往来书信、著作等作为主体材料,通过分析知识分子思想表达的方式,揭示出知识转型导致代际关系变化这一深层次原因,并就与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相关的若干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导论
一、代际关系的基本概念
二、代际关系理论简述
三、有关代际关系的国内外研究述要
四、代际关系的历史考察的意味——兼论本文所关注的问题
第一章 五四以前中国社会的代际关系状况
一、传统中国社会中的代际关系
二、晚清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嬗变
第二章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代际意识之萌生
一、"新旧之争"的代际意味
二、"青年"与"老年":鲜明的代际话题
第三章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代际冲突之呈现
一、"新文化一代"与晚清知识分子的代际冲突
二、创造社与"新文化一代"的代际冲突
余论
一、知识转型与代际关系
二、代际关系在社会层面的体现
三、与代际关系相关的若干问题之解析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初“思想界”解析——报刊媒介与读书人的生活形态[J]. 章清. 近代史研究. 2007(03)
[2]浅析梁启超父子两代知识分子的代际转型[J]. 严海建. 重庆社会科学. 2006(01)
[3]科举停废与近代乡村士子——以刘大鹏、朱峙三日记为视角的比较考察[J]. 关晓红. 历史研究. 2005(05)
[4]在“新”“旧”对峙的背后——从林纾看“五四人”与“晚清人”的代际文化心态差异[J]. 耿传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5]“杜荃(郭沫若)”:惊动高层的《鲁迅全集》一条注释[J]. 徐庆全. 纵横. 2004(04)
[6]代际理论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J]. 焦润明. 史学集刊. 2003(04)
[7]近代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与科举制度的解体[J]. 杨齐福. 历史档案. 2002(04)
[8]“代”的时代[J]. 杨长征. 中国青年研究. 2002(03)
[9]我国“代际关系”研究述评[J]. 沈汝发. 当代青年研究. 2002(01)
[10]科举术语与“科举学”的概念体系[J]. 刘海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4)
本文编号:3338297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导论
一、代际关系的基本概念
二、代际关系理论简述
三、有关代际关系的国内外研究述要
四、代际关系的历史考察的意味——兼论本文所关注的问题
第一章 五四以前中国社会的代际关系状况
一、传统中国社会中的代际关系
二、晚清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嬗变
第二章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代际意识之萌生
一、"新旧之争"的代际意味
二、"青年"与"老年":鲜明的代际话题
第三章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代际冲突之呈现
一、"新文化一代"与晚清知识分子的代际冲突
二、创造社与"新文化一代"的代际冲突
余论
一、知识转型与代际关系
二、代际关系在社会层面的体现
三、与代际关系相关的若干问题之解析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初“思想界”解析——报刊媒介与读书人的生活形态[J]. 章清. 近代史研究. 2007(03)
[2]浅析梁启超父子两代知识分子的代际转型[J]. 严海建. 重庆社会科学. 2006(01)
[3]科举停废与近代乡村士子——以刘大鹏、朱峙三日记为视角的比较考察[J]. 关晓红. 历史研究. 2005(05)
[4]在“新”“旧”对峙的背后——从林纾看“五四人”与“晚清人”的代际文化心态差异[J]. 耿传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5]“杜荃(郭沫若)”:惊动高层的《鲁迅全集》一条注释[J]. 徐庆全. 纵横. 2004(04)
[6]代际理论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J]. 焦润明. 史学集刊. 2003(04)
[7]近代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与科举制度的解体[J]. 杨齐福. 历史档案. 2002(04)
[8]“代”的时代[J]. 杨长征. 中国青年研究. 2002(03)
[9]我国“代际关系”研究述评[J]. 沈汝发. 当代青年研究. 2002(01)
[10]科举术语与“科举学”的概念体系[J]. 刘海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4)
本文编号:3338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338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