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记忆”的“五四遗产”及其寓言化——以舒衡哲的“五四记忆”研究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1-08-28 21:33
  <正>对那些怀有"五四情结"的人来说,百年"五四"既是莫大的盛事,同时也不免令人唏嘘。原因很简单,"生年不满百","五四"在喜逢百年庆典的同时,也正式宣告"五四时代人"和"五四同龄人"的彻底离世。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只有"纪念"没有"回忆"的"五四"。德国历史学者扬·阿斯曼曾谈到,西方近年来之所以盛行以记忆和回忆为题的研究,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那些曾经亲历人类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罪行和灾难的一代人,仍然健在的越来越少了。对于集体记忆而言,四十年意味着一个时代的门槛,换句话说,活生生的记忆面临消失的危险,原有的文化记忆 

【文章来源】:文艺争鸣. 2019,(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记忆研究”与“‘五四’学”的转向
二、作为“记忆”的“五四遗产”
三、“启蒙与救国”与“记忆的历史”
四、“纪念”“回忆”与“五四”的“记忆政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鲁迅的纪念文字与“记念”的修辞术[J]. 符杰祥.  文史哲. 2013(02)
[2]“五四知识分子”与知识共同体——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的考察[J]. 邓金明.  学术月刊. 2011(05)
[3]五四运动在西方中国研究中的式微?——浅析中外学术兴趣之异同[J]. 王晴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4]“启蒙与救亡”的变奏:孰是孰非[J]. 刘悦笛.  探索与争鸣. 2009(10)
[5]“五四”的双重记忆[J]. 叶开.  粤海风. 2009(03)
[6]文本中见历史 细节处显精神——《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导言[J]. 陈平原.  鲁迅研究月刊. 2005(07)
[7]是“五四”,不是“五四”[J]. 欧阳军喜.  民主与科学. 2000(02)



本文编号:33692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3692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c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