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共陕甘宁边区执政实验及现实思考
发布时间:2017-05-01 03:05
本文关键词:抗战时期中共陕甘宁边区执政实验及现实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国情决定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特殊道路,与此相应,中共执政也经历了一个从局部到全国范围的过程。其中,抗战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的执政实践,找到了跳出历史周期律的途径,并把陕甘宁边区建成抗日民主政权和新经济生活的模范区。中共在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等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取得历史性突破。本文以中共抗战时期在陕甘宁边区的成功执政实践为研究对象,考查其在陕甘宁边区进行的民主建政、发展经济、建设文化等执政的主要内容;分析中共把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为抗日民主政权模范区、新经济生活模范区、新文化运动楷模的成功执政实践的原因,展示中共在复杂环境下所体现出的综合执政能力,为新世纪中共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和思想启迪。 20世纪30年代,中共在“左”倾错误路线指导下,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制定实施脱离中国实际的战略方针,导致中央苏区政权丧失,武装力量损失过半,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异地求生。经过长征,中央红军到达地瘠人贫的陕甘宁地区,中共开始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奠定执政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成为形成抗战力量的理论与实践的微观要塞,成为影响中共在全国的共产主义事业的心脏。中共在陕甘宁边区的执政实践体现了其全新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是实现全国范围执政之前的一次成功预演和伟大尝试。 学术界对陕甘宁边区政权的研究,大多是对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具体方面进行阐释,论述中共政权建设取得成功的原因。本文则尝试以政治学为理论依托,从中共独立自主执政的角度来分析其在陕甘宁边区进行的“大实验”,截取其执政的主要方面进行研究,展示抗战时期中共执政陕甘宁边区所体现出来的科学判断形势、灵活应对复杂局势,以及进行民主建政、发展经济、建设文化的能力。抗战时期,中共从大局出发,将自己纳入国民政府的序列,为实现全民族的抗战做出积极的准备工作。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使中共由单一的军事游击组织向相对独立的执政组织过渡,开始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独立、全面建设。在独立自主原则下,中共实现与各阶级阶层的团结和统一,实行彻底的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调动人民抗战的积极性,进行了一次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成功实践。毛泽东指出:“现在全国要办新民主主义,有没有一个样子呢?我讲已经有了,陕甘宁边区就是模范。”[1] 中共响应人民对抗战的基本要求,从实现各阶级阶层的团结统一、实行民主政治着手,开始建设新民主主义中国政权模型的伟大实践。首先,中共明确自身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
【关键词】: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执政实验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65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1
- 前言11-15
- 第一部分:中共执政陕甘宁边区的背景与基础的奠定15-21
- 一、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的历史背景16-18
- (一) 陕甘宁地区的历史状况16
- (二) 国内外局势的主要变化16-18
- 二、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发展的基础18-21
- (一) 陕甘宁边区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19
- (二) 陕甘宁边区执政环境的奠定与发展19-21
- (三) 陕甘宁边区执政基础的发展与巩固21
- 第二部分:抗战时期中共执政陕甘宁边区的成功实践21-50
- 一、实行民主建政22-31
- (一) 实施民主普选22-26
- (二) 建立民主政权26-28
- (三) 建立廉洁政府28-31
- 二、繁荣发展经济31-39
- (一) 制定实施新经济方针政策31-32
- (二) 加强中共执政的经济基础32-36
- (三) 增强中共执政的社会基础36-39
- 三、建设先进文化39-47
- (一) 延安文艺的繁荣39-41
- (二) 国民教育的普及41-44
-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44-47
- 四、加强党的建设47-50
- (一) 大力发展党员47-48
- (二) 坚持思想建党48-49
- (三) 建立和完善党内民主集中制49-50
- 第三部分:抗战时期中共陕甘宁边区执政经验的当代启示50-60
- 一、提高科学判断形势、应对复杂局势的能力50-53
- (一) 增强判断形势的能力50-51
- (二) 加强整合社会力量的能力51-53
- (三) 提高应对复杂局势的能力53
- 二、进一步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53-57
- (一) 树立科学执政的理念54-55
- (二) 发扬民主执政的传统55-56
- (三) 坚持依法执政的原则56-57
- 三、加强执政基础,构建和谐社会57-60
- (一) 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57-58
- (二) 巩固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58-59
- (三) 加强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59-60
- 结语60-62
- 注释62-69
- 参考文献69-71
- 致谢71-7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2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江静;;陕甘宁边区选举研究综述[J];北京党史;2007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会先;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动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马成;陕甘宁边区基层民主选举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马永波;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江静;陕甘宁边区成功选举的经验[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3 王鑫;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队伍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娜;革命和协商的双重奏:中国特色的建国模式(1945-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于艳飞;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治民主化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抗战时期中共陕甘宁边区执政实验及现实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80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38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