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德对晚清外交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4-30 23:09

  本文关键词:赫德对晚清外交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赫德是晚清来华的英国人,与晚清高层接触最为频繁、同时也是最受清政府高层信任的人员,在中英近代外交史上是一个举足轻重、影响甚巨的人物。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一职长达45年,虽然他不是半殖民地海关的创始人,但他却是中国近代海关一个实际的建造者。 赫德在中国所涉足的领域不仅仅局限在海关事务上,而且他利用自身特定历史时空内的外交中介人这个角色、利用晚清政府在近代外交方面的缺失,从事了晚清历史上的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从而开展了除了海关业务之外的“业余”外交。赫德参与了近代历史上19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中国同其他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各种谈判;赫德在中西方之间架起一道桥梁,积极推动清政府融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派遣清朝官员出国访问,推动清政府在世界各国建立公使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联系;在对外的经济活动中,赫德促使中国参加了各种世界博览会,这样在客观上加强了晚清经济同世界各国的联系。 分析赫德在中国所从事的各种外交活动对晚清的影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赫德从事的外交活动,从本职上看,是其本分之内的事情,他被清政府所聘,就应为其解决纠纷,但因其身份来自异国,故他在从事外交活动中会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各国在中国利益的代言人。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赫德各种推动中国走向世界的政治、经济活动,不管其主观目的如何,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晚清外交逐步走上正规化。我们应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来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赫德这样一个很特殊的人物,在一个很特殊的历史时刻,从事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活动,他的外交活动,对晚清外交的影响是有利弊双层的,本文从多层次展示了一个真实、客观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以让今天的人们进一步了解这段历史,也进一步了解他。
【关键词】:赫德 晚清 外交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5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9
  • 1. 赫德其人及其从事“业余”外交活动的原因9-15
  • 1.1 赫德其人9-11
  • 1.1.1 赫德的生平9-10
  • 1.1.2 赫德的性格特征10-11
  • 1.2 晚清近代外交的缺失11-13
  • 1.2.1 晚清外交机构的缺失11-12
  • 1.2.2 晚清正规外交人员的缺失12-13
  • 1.3 英国政府对赫德“业余外交”的支持13-15
  • 2 赫德的“业余外交”活动15-31
  • 2.1 赫德与中外不平等条约15-21
  • 2.1.1 赫德与中英《烟台条约》15-16
  • 2.1.2 赫德与1885年《中法新约》16-18
  • 2.1.3 赫德与《中葡条约五十四款》18-19
  • 2.1.4 赫德与《辛丑条约》19-20
  • 2.1.5 不平等条约与赫德本人的关系20-21
  • 2.2 赫德推动清政府融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21-26
  • 2.2.1 赫德推动斌椿使团出访欧洲22-23
  • 2.2.2 赫德促成蒲安臣使团的欧美之行23-24
  • 2.2.3 赫德推动清政府建立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驻外使馆24
  • 2.2.4 赫德在中国翻译国际法24-26
  • 2.3 赫德积极推动清政府参加各种世界博览会26-31
  • 2.3.1 赫德与1876年费城世界博览会27
  • 2.3.2 赫德与1883世界渔业博览会27-28
  • 2.3.3 参加各种博览会对中国的影响28-31
  • 3 对赫德“业余外交”的评价31-38
  • 3.1 赫德参与清政府外交的方式31-34
  • 3.1.1 赫德利用客卿身份,向清政府献计31-33
  • 3.1.2 赫德为各项外交活动给与财力上的支持33-34
  • 3.2 赫德的“业余外交”对晚清外交的影响34-38
  • 3.2.1 赫德的“业余外交”在客观上加重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34-36
  • 3.2.2 赫德“业余外交”客观上给晚清外交带来的机遇36-38
  • 结论38-4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42-43
  • 致谢43-44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44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彦芝;晚清洋务学堂(1862-1901)教育经费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珊珊;论赫德在晚清四大借款中的作用(1894-1898)[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瑞霞;赫德关税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赫德对晚清外交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77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377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7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