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江苏“占庙办学”现象研究(1945-1949)
发布时间:2017-05-01 15:01
本文关键词:战后江苏“占庙办学”现象研究(1945-1949),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鸦片战争起,中国就开始了步履维艰的近代化进程,这一进程由表及里,逐渐深入。至迟于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朝野上下终于在教育对实现近代化的重要性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新式教育开始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1905年科举制停废以后,这种势头更加猛烈。较之于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新式教育的创办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但内外交困的清政府已经无力为此提供有效的财政保障,提用庙产遂成为现实的选择。于是“庙产兴学”在清末兴起,但这场运动很快便失去控制,在民间引起大量关于庙产的纠纷,为了将其纳入政府的管控之中,袁世凯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都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来规范各地的“庙产兴学”运动,但这种“规范”并非是对“庙产兴学”的否定,而只是希望这场运动可以有序的进行,各时期的政府对提用庙产创办学校基本都持支持或者默许的态度,使得“庙产兴学”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获得持续的发展。1937年日军的入侵,打断了“庙产兴学”的进程,学界也普遍认为1937年后“庙产兴学”基本结束,但从现有资料来看,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庙产兴学”再次出现高潮,但对此的研究至今尚为空白。“庙产兴学”的实质就是“占庙办学”,战后江苏各县基本都存在“占庙办学”的现象,在翻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及报刊资料后,笔者着力还原了最为典型的宝山、常州、溧水、常熟四地“占庙办学”的历史情形。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被占用的庙宇基本可以分为民间信仰系统祠庙和佛教寺庙两种,对不同类型庙宇的占用会引起不同的社会力量之间的博弈,对民间信仰祠庙的征用会激起新旧地方精英之间的冲突,对佛教寺庙的征用则会引起地方势力同佛教团体之间的冲突。在最大程度还原历史情形的基础上,笔者深入剖析了战后江苏再次出现“占庙办学”的高潮的原因,力图对此现象的出现作出合理性解释。战后江苏之所以再次出现“占庙办学”的高潮。除了关于庙产所有权在法律层面的模糊不清与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这两大痼疾外,战后国民政府大力推进国民教育、行政院救济总署苏宁分署在援助物资以恢复受损小学过程中有工期限制、蒋介石六十大寿时兴起的“献校祝寿”运动,都对战后江苏出现“占庙办学”高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都是战后“占庙办学”的新特点。“占庙办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纠纷。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国家、地方与宗教之间的相互博弈的生动图景,“占庙办学”的三个主体是国家、地方和宗教,对不同主体论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国家层面侧重于论述执政群体的受教育程度,以揣测其对于新式教育所持的态度。地方层面则试图描绘近代以来主导“占庙办学”地方精英递嬗的历史轨迹,试图通过分析主导“占庙办学”主体的变迁来诠释近代地方权力中心的转移。宗教方面是以佛教为中心,论述近代全国性佛教团体的组建及其与“占庙办学”之间的互动,以展现佛教势力为维护自身利益从分散走向联合的历史进程。国家、地方、宗教这三个主体在不同的冲突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三者间力量的博弈为我们重新理解中国近代史提供了绝好的注脚。
【关键词】:占庙办学 战后 国民教育 献校祝寿 中国佛教会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66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绪论11-17
- 一、选题缘起11
- 二、学术史回顾11-15
- 三、方法、思路和史料15-17
- 第一章 “庙产兴学”的兴起与流变17-33
- 第一节 清末“庙产兴学”17-21
- 1、“庙产兴学”的缘起17-19
- 2、“庙产兴学”由设想到实践19-21
- 第二节 民初“庙产兴学”的演变21-24
-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庙产兴学”21-22
- 2、北京政府时期的“庙产兴学”22-24
-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庙产兴学”的进一步发展24-29
- 1、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于庙产的政策规定24-25
-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庙产兴学”运动的两次高潮25-27
- 3、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破除迷信运动”27-29
- 第四节 战后“占庙办学”之兴起29-31
- 1、“庙产兴学”与“占庙办学”29-30
- 2、战后“占庙办学”出现新高潮30-31
- 小结31-33
- 第二章 战后江苏典型“占庙办学”现象33-53
- 第一节 对民间信仰祠庙的征用及乡绅的反抗33-42
- 1、宝山县罗阳小学占用关帝庙、火神庙庙基33-40
- 2、武进县立初级中学占用关帝庙40-42
- 第二节 对佛教寺庙的征用及佛教团体的抵制42-52
- 1、溧水县立简易师范占用宝塔寺42-49
- 2、常熟慧日寺小学占用慧日寺49-52
- 小结52-53
- 第三章 新旧因素交织下的战后江苏“占庙办学”高潮53-67
- 第一节 法律层面的原因53-56
- 1、庙产所有权的模糊53-55
- 2、有关占用庙产法规之间的冲突55-56
- 第二节 国民教育的推进及战后面对的现实困境56-59
- 1、战后国民教育的推进与困境56-57
- 2、江苏教育推进的困境57-59
- 第三节 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苏宁分署协助恢复被毁校舍的推动59-61
- 1、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的组建59-60
- 2、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苏宁分署的援助计划60-61
- 第四节 “献校祝寿”运动与江苏“占庙办学”高潮61-66
- 1、“献校祝寿”运动的兴起61-64
- 2、江苏省“献校祝寿”运动的推进64-66
- 小结66-67
- 第四章 国家、地方与宗教67-93
-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国家政权的价值取向67-74
- 1、上层国家政权的教育背景67-69
- 2、县长群体的教育素质69-71
- 3、区长、乡镇长以及保长的构成71-74
- 第二节 主导“占庙办学”之地方精英的递嬗74-83
- 1、兴办新式学堂背景下新旧士绅的联合74-76
- 2、“革命话语权”的掌握——地方党部对地方事务短暂的深度介入76-79
- 3、战后新的地方精英阶层——参议会79-83
- 第三节 宗教社团的组建与应变83-86
- 1、全国性佛教社团的组建及其与“庙产兴学”之互动83-84
- 2、佛教的变通之道——寺庙兴学84-86
- 第四节 国家、地方、宗教在“占庙办学”中的力量博弈86-91
- 1、新旧地方精英之间的冲突及国家政权的调适86-88
- 2、地方势力同宗教团体的冲突及国家上层政权的倾向88-91
- 小结91-93
- 结语93-95
- 参考文献95-107
- 后记107-109
- 附录109-12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单侠;;从教产风波看民国时期僧伽保护教产的举措——以1919—1949年为中心的考察[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2年04期
本文关键词:战后江苏“占庙办学”现象研究(1945-1949),,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91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39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