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稚晖教育救国思想评述
发布时间:2021-10-15 22:31
吴稚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褒贬不一的历史人物。他不但是一个政治家,也是一个无政府主义思想家,他所提出的“教育救国”思想并为此开展的一些活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带有开先河的性质,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围绕吴稚晖的“教育救国”思想,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吴稚晖“教育救国”思想产生的渊源。幼年的贫苦生活,朴素的爱国思想,东西方的留学生涯,尤其是“苏报案”后流亡英伦,辗转法国的经历,使他深受克鲁泡特金等无政府主义者的思想影响,同时结合中国的国情,吴稚晖逐渐形成了带有中国特色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其中“教育救国”的思想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第二,吴稚晖“教育救国”思想实行的前提。为给他所提倡的新教育创造一个新环境,吴稚晖口诸笔伐,在政治上排满反对专制制度,在文化上行孔丘革命,反国粹主义,在思想上反迷信、批宗教。这些主张和宣传活动,有利于把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为他所推行的教育思想扫清障碍。第三,吴稚晖“教育救国”思想的内容。吴稚晖所认为的教育应包括道德教育和科学教育两方面,主张通过道德的扩充和科学的普及从而达到国富民强和无政府主义。第四,吴稚晖“教育救国”思想实行的途径。为普及平民...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吴稚晖教育救国思想的渊源
(一) 早年的生活经历
(二) 朴素的爱国思想
(三) 东西方的留学生涯
二、吴稚晖教育救国思想实行的前提
(一) 政治上的排满反专制
(二) 文化上的行孔丘革命,反国粹主义
(三) 思想上的反迷信,批宗教
三、吴稚晖教育救国思想的内容
(一) 道德教育
(二) 科学教育
四、吴稚晖教育救国思想实行的途径
(一) 推行国语改革运动,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
(二) 力倡勤工俭学和移家就学
(三) 筹办海外中国大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五、吴稚晖教育救国思想的评价
(一)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功不可没
(二) 具有无政府主义的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吴稚晖旅欧时期的教育思想浅析[J]. 汤焕磊.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4(01)
[2]吴稚晖无政府主义思想渊源初探[J]. 杨智勇,丁三伏.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3(04)
[3]五四时期吴稚晖所提倡的科学思想[J]. 彭国运. 学术研究. 2002(05)
[4]关于里昂中法大学的几个问题[J]. 葛夫平. 近代史研究. 2000(05)
[5]中国早期无政府主义流派比较研究[J]. 李怡. 社会主义研究. 2000(01)
[6]五四时期中国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分流[J]. 曲广华. 求是学刊. 1998(06)
[7]试论无政府主义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产生影响的原因[J]. 马承伦. 党史研究与教学. 1998(02)
[8]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传播的原因新论[J]. 齐卫平. 学术月刊. 1997(07)
[9]试述无政府主义对中国现代工人运动的积极作用[J]. 刘勇. 党史研究与教学. 1996(02)
[10]五四以前无政府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之关系[J]. 马小泉. 史学月刊. 1995(05)
本文编号:3438733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吴稚晖教育救国思想的渊源
(一) 早年的生活经历
(二) 朴素的爱国思想
(三) 东西方的留学生涯
二、吴稚晖教育救国思想实行的前提
(一) 政治上的排满反专制
(二) 文化上的行孔丘革命,反国粹主义
(三) 思想上的反迷信,批宗教
三、吴稚晖教育救国思想的内容
(一) 道德教育
(二) 科学教育
四、吴稚晖教育救国思想实行的途径
(一) 推行国语改革运动,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
(二) 力倡勤工俭学和移家就学
(三) 筹办海外中国大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五、吴稚晖教育救国思想的评价
(一)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功不可没
(二) 具有无政府主义的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吴稚晖旅欧时期的教育思想浅析[J]. 汤焕磊.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4(01)
[2]吴稚晖无政府主义思想渊源初探[J]. 杨智勇,丁三伏.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3(04)
[3]五四时期吴稚晖所提倡的科学思想[J]. 彭国运. 学术研究. 2002(05)
[4]关于里昂中法大学的几个问题[J]. 葛夫平. 近代史研究. 2000(05)
[5]中国早期无政府主义流派比较研究[J]. 李怡. 社会主义研究. 2000(01)
[6]五四时期中国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分流[J]. 曲广华. 求是学刊. 1998(06)
[7]试论无政府主义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产生影响的原因[J]. 马承伦. 党史研究与教学. 1998(02)
[8]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传播的原因新论[J]. 齐卫平. 学术月刊. 1997(07)
[9]试述无政府主义对中国现代工人运动的积极作用[J]. 刘勇. 党史研究与教学. 1996(02)
[10]五四以前无政府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之关系[J]. 马小泉. 史学月刊. 1995(05)
本文编号:34387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438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