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明报》社评的中国意识(1959—1962)
发布时间:2021-10-15 19:55
本文以中印边界冲突、印度尼西亚排华事件以及台湾问题为案例,研究金庸在1959—1962年撰写的相关《明报》社评,分析其建构了怎样的中国意识。研究发现金庸《明报》社评的中国意识表现为三个方面:领土意识、华人意识以及一个中国意识。这种中国意识既含有传统天下帝国的中国意识,如文化中国、大一统意识,又有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特征。这种中国意识的形成是香港社会变迁、报社氛围和金庸个性综合影响的结果。
【文章来源】:港澳研究. 2019,(03)
【文章页数】:10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金庸作品的文化魅力和商业价值[J]. 严家炎. 商业文化. 2018(33)
[2]印尼排华事件与两国关系的波动及稳定(19571961年)[J]. 张小欣.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6(06)
[3]中间位置的求索与香港《明报》的崛起(1960—1970)[J]. 许永超. 学术交流. 2015(07)
[4]查良镛与香港文人报业的终结[J]. 张彦维. 新闻爱好者. 2011(22)
[5]“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J]. 徐勇. 东南学术. 2006(04)
[6]报界宗师查良镛[J]. 邹虎. 青年记者. 2006(04)
[7]论金庸小说的民族意识[J]. 孔庆东.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5)
[8]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J]. 罗志田. 开放时代. 2000(05)
[9]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J]. 陈平原. 当代作家评论. 1998(05)
[10]海外华文文学的中国意识[J]. 饶芃子,费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997(01)
硕士论文
[1]报人金庸的社评建树研究[D]. 莫杨冰.暨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438537
【文章来源】:港澳研究. 2019,(03)
【文章页数】:10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金庸作品的文化魅力和商业价值[J]. 严家炎. 商业文化. 2018(33)
[2]印尼排华事件与两国关系的波动及稳定(19571961年)[J]. 张小欣.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6(06)
[3]中间位置的求索与香港《明报》的崛起(1960—1970)[J]. 许永超. 学术交流. 2015(07)
[4]查良镛与香港文人报业的终结[J]. 张彦维. 新闻爱好者. 2011(22)
[5]“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J]. 徐勇. 东南学术. 2006(04)
[6]报界宗师查良镛[J]. 邹虎. 青年记者. 2006(04)
[7]论金庸小说的民族意识[J]. 孔庆东.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5)
[8]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J]. 罗志田. 开放时代. 2000(05)
[9]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J]. 陈平原. 当代作家评论. 1998(05)
[10]海外华文文学的中国意识[J]. 饶芃子,费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997(01)
硕士论文
[1]报人金庸的社评建树研究[D]. 莫杨冰.暨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4385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438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