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巾帼路: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9 17:11
历史是民族的记忆。抗日战争时期,妇女运动在民族危急时刻,迅猛发展,中国妇女运动再次掀起高潮。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成为这一时期妇女运动的一个亮点,更是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运动的一个里程碑。对这一时期的妇女运动作一个宏观上的梳理,理清其内在的发展脉络,并对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进行评价,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对今天的妇女运动无疑具有深远意义。全文共分六个部分:前言部分,阐述选题的意义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界定有关概念。第一部分,着重论述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兴起的背景。广大农村妇女处于被压迫的地位,苦难尤其深重。日军的暴行加重了妇女的苦难。中共早期妇女运动的政策与实践,为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第二部分,着重论述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发展的历程。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中共妇女政策的领导,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经历了兴起、发展、高潮三个发展阶段。第三部分,着重论述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的伟大成就。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妇女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妇女在自身解放的道路上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第四部分,着重对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进行评价。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妇女运动的组成部分。在这...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兴起的背景
第一节 抗战前的妇女地位
第二节 日军残酷的暴行
第三节 中共妇女运动的政策与实践(1921-1936)
第二章 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发展的历程
第一节 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兴起阶段
第二节 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发展阶段
第三节 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高潮阶段
第三章 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的伟大成就
第一节 妇女为抗战做贡献
第二节 妇女自身得到解放
第四章 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的评价
第一节 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的特点
第二节 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局限
第三节 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妇女权益问题研究[J]. 曲晓鹏. 抗日战争研究. 2006(02)
[2]抗战时期的武乡妇女运动初探[J]. 张晓鸿.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6(02)
[3]女性形象的再塑造——太行根据地的妇女解放运动[J]. 韩晓莉.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
[4]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妇女解放运动[J]. 汤志华. 党史文苑. 2005(20)
[5]抗战中的平山妇女[J]. 高巍,崔金亮. 档案天地. 2005(03)
[6]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山东妇女工作[J]. 梁家贵. 理论学刊. 2005(04)
[7]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党统治区的女子教育特征[J]. 何黎萍.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8]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思想意识的变迁[J]. 张秀丽. 广西社会科学. 2004(09)
[9]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妇女[J]. 黄正林. 抗日战争研究. 2004(02)
[10]山西抗日根据地妇女劳动力的开发[J]. 李常生. 沧桑. 2004(Z1)
本文编号:3485747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兴起的背景
第一节 抗战前的妇女地位
第二节 日军残酷的暴行
第三节 中共妇女运动的政策与实践(1921-1936)
第二章 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发展的历程
第一节 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兴起阶段
第二节 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发展阶段
第三节 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高潮阶段
第三章 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的伟大成就
第一节 妇女为抗战做贡献
第二节 妇女自身得到解放
第四章 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的评价
第一节 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的特点
第二节 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局限
第三节 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妇女权益问题研究[J]. 曲晓鹏. 抗日战争研究. 2006(02)
[2]抗战时期的武乡妇女运动初探[J]. 张晓鸿.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6(02)
[3]女性形象的再塑造——太行根据地的妇女解放运动[J]. 韩晓莉.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
[4]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妇女解放运动[J]. 汤志华. 党史文苑. 2005(20)
[5]抗战中的平山妇女[J]. 高巍,崔金亮. 档案天地. 2005(03)
[6]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山东妇女工作[J]. 梁家贵. 理论学刊. 2005(04)
[7]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党统治区的女子教育特征[J]. 何黎萍.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8]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思想意识的变迁[J]. 张秀丽. 广西社会科学. 2004(09)
[9]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妇女[J]. 黄正林. 抗日战争研究. 2004(02)
[10]山西抗日根据地妇女劳动力的开发[J]. 李常生. 沧桑. 2004(Z1)
本文编号:34857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485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