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九世纪清代的汉宋之争

发布时间:2022-01-10 22:24
  “汉学”与“宋学”的争论是清代历史上至关重要的问题。“宋学”、亦即程朱一派理学在清代的角色类似于今天的“意识形态”。汉学家在这一政治背景之下来研讨与宋学相背离的汉学,就无法绕过他们头上的意识形态而置之不顾。由于“理”的解释权为最高统治者所掌控,因而宋学也是官方、实际就是君主一人驾驭臣民的统治之“术”。一方面要迎合“术”、守住意识形态,一方面要通过客观历史的研究来突破义理、致用等意识形态的规范、来为“学”争取些许的自由,这两种取向的冲突,即所谓“汉宋之争”的核心含义。换言之,汉宋之争并不仅仅是一个少数汉学家或宋学家之间单纯的关于“学”的争论,而是一个“学”与“术”相互交织、因“术”而起的复杂历史过程。乾嘉以降的十九世纪是汉、宋争论最激烈的时期,由于不同的争论者处于不同的“学”与“术”的交错关系之中,因而也使汉宋的争论呈现出不同的面向。通过观察汉宋之争的这些不同表现,我们也就能看到“学”与“术”之间相互冲突、相互渗透乃至相互妥协的各种不同的共存状态。十九世纪中期的广东学者陈澧,一生忧虑着汉、宋之间的问题。他提出汉宋调和之论,想以此化解汉、宋之间的矛盾。然而,他和他的汉宋调和论本身就充满了矛...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一 引言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既有研究的回顾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
二 作为“术”的清代理学
三 因“术”而起的争论:汉宋之争风气的形成
    (一) 科举之业:官方理学的贯彻之“术”
    (二) 科举之业与汉宋争论之风
    (三) 被“术”笼罩的“学”:清代读书界的整体状况
四 “学”与“术”的矛盾:十九世纪的汉宋之争
    (一) 汉宋之争的个案讨论
    (二) 回应一个既有解释
五 徘徊在“学”、“术”之间:陈澧及其汉宋调和论
    (一) 陈澧调和汉宋的原因
    (二) 自相矛盾的调和方案
    (三) 难得解人的苦闷
六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陈鳣事迹辨正[J]. 陈鸿森.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 2006(00)
[2]从赵之谦《论学丛札》看《汉学师承续记》[J]. 漆永祥.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4(01)
[3]从清代汉宋关系看今文经学的兴起[J]. 罗检秋.  近代史研究. 2004(01)
[4]清代“乾嘉新义理学”探究[J]. 陈居渊.  求索. 2003(05)
[5]章太炎与清学史[J]. 张昭军.  中华文化论坛. 2003(03)
[6]西学冲击下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的演变[J]. 罗志田.  社会科学研究. 2003(01)
[7]“不知宋学,则无以评汉宋之是非”——钱穆与清代学术史研究[J]. 陈勇.  史学理论研究. 2003(01)
[8]乾嘉时期的学统重建[J]. 周积明.  江汉论坛. 2002(06)
[9]关于乾嘉“新义理学”的通信──兼评张寿安研究员“乾嘉学术”的系列研究[J]. 周积明.  学术月刊. 2001(04)
[10]门户之争,还是汉宋兼采?──析方东树《汉学商兑》之立意[J]. 尚小明.  思想战线. 2001(01)



本文编号:35815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5815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6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