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重庆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
发布时间:2022-01-17 18:11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之后,中国抗战的基地转移到西南大后方。对国民党来说,如何动员后方民众积极参与抗战,同时在正面战场溃败、国土丧失的危局下,如何激励民众的抗战精神,坚定民众抗战信心,成为当务之急。国民党于1939年初发起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是对民众进行精神动员的重要举措。重庆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是该运动的典型。本文梳理重庆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基本情况、领导机构以及动员方式,并对其进行评价。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缘由、学术回顾、资料运用、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分析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缘起。重庆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是全国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一部分,因此这样的分析将有助于对其作宏观把握。第二章主要梳理重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演变,可以将运动分为三个阶段。1939年3月到5月是运动的兴起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成立领导机构与进行舆论宣传;1939年5月至1941年初是运动的高涨阶段,其特点是国民月会的普遍举行与各项活动的广泛开展;1941年之后运动迅速衰落,这一阶段运动已经名存实亡。第三章主要介绍重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领导机构与动员方式。重庆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回顾
三、资料运用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缘起
一、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的形势
二、后方民众动员的困境
三、蒋介石的认识与倡导
四、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肇始
第二章 重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一、重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兴起
二、重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高涨
三、重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衰落
第三章 重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组织与动员方式
一、领导机构
(一) 国民精神总动员会
(二) 重庆市动员委员会
二、动员方式
(一) 举行国民月会
(二) 发动实际活动与配合其他抗战动员运动
(三) 举办周年纪念
第四章 重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评价
一、重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不足
(一) 形式主义盛行
(二) 民众参与度低
二、重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影响
(一) 对抗战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二) 对普通民众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动员的本质探析[J]. 甘泉,骆郁廷. 学术探索. 2011(06)
[2]近十年社会动员问题研究综述[J]. 李德成,郭常顺.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3]国民精神总动员会述论[J]. 罗亨江,许倩晔. 大众文艺. 2010(18)
[4]蒋介石对汪精卫叛国投敌之处置[J]. 孙彩霞. 近代史研究. 2010(04)
[5]中国共产党与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问题再探讨[J]. 莫子刚.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6]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研究述评[J]. 胡斌.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0(02)
[7]且看蒋介石如何反腐败(下)——蒋介石日记解密系列[J]. 杨天石. 同舟共进. 2008(09)
[8]对南京国民政府抗战精神动员的历史考察(1928—1937)[J]. 黄延敏.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9]论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J]. 李东芝.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10]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J]. 周韬,谭献民.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06)
博士论文
[1]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社会动员研究[D]. 张丽梅.东北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95201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回顾
三、资料运用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缘起
一、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的形势
二、后方民众动员的困境
三、蒋介石的认识与倡导
四、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肇始
第二章 重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一、重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兴起
二、重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高涨
三、重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衰落
第三章 重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组织与动员方式
一、领导机构
(一) 国民精神总动员会
(二) 重庆市动员委员会
二、动员方式
(一) 举行国民月会
(二) 发动实际活动与配合其他抗战动员运动
(三) 举办周年纪念
第四章 重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评价
一、重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不足
(一) 形式主义盛行
(二) 民众参与度低
二、重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影响
(一) 对抗战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二) 对普通民众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动员的本质探析[J]. 甘泉,骆郁廷. 学术探索. 2011(06)
[2]近十年社会动员问题研究综述[J]. 李德成,郭常顺.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3]国民精神总动员会述论[J]. 罗亨江,许倩晔. 大众文艺. 2010(18)
[4]蒋介石对汪精卫叛国投敌之处置[J]. 孙彩霞. 近代史研究. 2010(04)
[5]中国共产党与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问题再探讨[J]. 莫子刚.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6]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研究述评[J]. 胡斌.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0(02)
[7]且看蒋介石如何反腐败(下)——蒋介石日记解密系列[J]. 杨天石. 同舟共进. 2008(09)
[8]对南京国民政府抗战精神动员的历史考察(1928—1937)[J]. 黄延敏.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9]论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J]. 李东芝.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10]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J]. 周韬,谭献民.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06)
博士论文
[1]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社会动员研究[D]. 张丽梅.东北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952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595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