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本与逐利:晚清吐鲁番粮棉种植结构的变动

发布时间:2022-01-17 19:48
  光绪年间,在丰厚市场利润的驱使下,吐鲁番植棉规模不断扩大,至光宣之际粮棉争地、粮价暴涨等问题已十分严重,官方认为这极大影响了社会恢复与重建,并最终在宣统年间对粮棉种植结构进行调整。晚清吐鲁番粮棉种植结构的变动,一方面显示了高昂利润下民众对于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的极大热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官府为维护社会安定强制种植粮食作物的要求。重本与逐利,成为晚清吐鲁番官府和民众之间两种截然不同选择,这两种选择背后的市场与行政力量博弈,成为影响晚清吐鲁番粮棉种植结构的关键。 

【文章来源】:西域研究. 2019,(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光绪年间棉花种植的迅速扩展
二、光宣之际粮棉争地与粮价暴涨现象的出现
三、拨“乱”反正:宣统间吐鲁番种植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种植理性与清代农家经济选择——以河南省为中心的研究[J]. 邓玉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2]清代新疆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地域分布[J]. 张建军.  农业考古. 1999(01)
[3]清代新疆主要经济作物及其地域分布[J]. 张建军.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6(04)
[4]清季新疆建省后农业经济的复苏与发展[J]. 华立.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1992(03)



本文编号:35953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5953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1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