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学习苏联述评
发布时间:2022-01-22 20:36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对苏联的学习,很快形成了学习苏联的热潮。这个热潮盛行于1953年至1955年,1956年以后有所降温,但一直延续到50年代末。50年代新中国全面学习苏联,不仅是建国以后中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对新中国本身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本文对50年代初期学习苏联的缘起、过程及后果等情况作了较为深入的考察。第一,本文探究了新中国学习苏联的缘起。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缔结,标志着两国建立了同盟关系,也拉开了中国向苏联学习的序幕。两大阵营的对立、苏联模式的示范作用、新中国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以及为了获得经济技术及其他援助,这些因素共同促使我国在50年代走上了全面学习苏联的道路。第二,本文概述了新中国全面学习苏联的经过、方式和内容。新中国向苏联学习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倡导下自上而下进行的。中国学习苏联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广泛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先进经验,大规模、全方位地聘请苏联顾问和专家,大量派遣各类人员赴苏进行学习和考察等。中国向苏联的学习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在50年代初期,由于历史局限性...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新中国全面学习苏联的缘起
(一) 新中国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二) 新中国为了获得经济技术及其他援助
(三) 两大阵营的对立迫使中国向苏联学习
(四) 苏联模式的示范作用
二、新中国全面学习苏联
(一) 国家领导人号召学习苏联
(二) 学习苏联的途径
(三) 全方位向苏联学习
三、在学习中创新
(一) 政治领域
(二) 经济领域
(三) 法律领域
四、对新中国全面学习苏联的评价
(一) 学习苏联的积极影响
(二) 学习苏联的消极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苏联专家在中国》的启示[J]. 郭又新,姚昱.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6(02)
[2]我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经验研究综述[J]. 王刚.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02)
[3]毛泽东对苏联执政和建设经验借鉴的历史意义[J]. 张瑞敏.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4]模仿、质疑、超越——苏联模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影响[J]. 李晓勇. 天中学刊. 2006(01)
[5]经济全球化语境下苏联模式的价值与启示[J]. 刘军. 理论学刊. 2006(01)
[6]建国初期前苏联教育专家来华的历史考察[J]. 李涛.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7]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苏经济关系的政治化:表现、成因及启示——以苏联对华经援为例[J]. 秦红卫,胡瑞涛. 河西学院学报. 2005(03)
[8]中苏科学技术合作中的技术转移[J]. 张柏春,张久春,姚芳.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5(02)
[9]试析建国初期我党选择“苏联模式”的原因及背景[J]. 杨淑艳. 理论探讨. 2005(02)
[10]八大前后中共对苏联模式的思考与改革——兼论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J]. 邢和明.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5(01)
硕士论文
[1]论建国初期中国宪政模式的选择[D]. 任彤彤.河北师范大学 2006
[2]论苏联法学教育模式对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影响[D]. 许娜.首都师范大学 2006
[3]中苏经济关系“蜜月期”专论(1953-1959)[D]. 王昌沛.曲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02861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新中国全面学习苏联的缘起
(一) 新中国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二) 新中国为了获得经济技术及其他援助
(三) 两大阵营的对立迫使中国向苏联学习
(四) 苏联模式的示范作用
二、新中国全面学习苏联
(一) 国家领导人号召学习苏联
(二) 学习苏联的途径
(三) 全方位向苏联学习
三、在学习中创新
(一) 政治领域
(二) 经济领域
(三) 法律领域
四、对新中国全面学习苏联的评价
(一) 学习苏联的积极影响
(二) 学习苏联的消极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苏联专家在中国》的启示[J]. 郭又新,姚昱.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6(02)
[2]我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经验研究综述[J]. 王刚.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02)
[3]毛泽东对苏联执政和建设经验借鉴的历史意义[J]. 张瑞敏.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4]模仿、质疑、超越——苏联模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影响[J]. 李晓勇. 天中学刊. 2006(01)
[5]经济全球化语境下苏联模式的价值与启示[J]. 刘军. 理论学刊. 2006(01)
[6]建国初期前苏联教育专家来华的历史考察[J]. 李涛.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7]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苏经济关系的政治化:表现、成因及启示——以苏联对华经援为例[J]. 秦红卫,胡瑞涛. 河西学院学报. 2005(03)
[8]中苏科学技术合作中的技术转移[J]. 张柏春,张久春,姚芳.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5(02)
[9]试析建国初期我党选择“苏联模式”的原因及背景[J]. 杨淑艳. 理论探讨. 2005(02)
[10]八大前后中共对苏联模式的思考与改革——兼论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J]. 邢和明.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5(01)
硕士论文
[1]论建国初期中国宪政模式的选择[D]. 任彤彤.河北师范大学 2006
[2]论苏联法学教育模式对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影响[D]. 许娜.首都师范大学 2006
[3]中苏经济关系“蜜月期”专论(1953-1959)[D]. 王昌沛.曲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028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602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