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符号与现代化:抗战时期关山月西北旅行绘画图像中的动物
发布时间:2022-01-22 20:12
本文通过梳理关山月西北旅行作品中出现的动物形象,探讨关山月动物主题绘画的创作方式及造型特色。进而指出在战时特殊的社会氛围中,关山月反映现实的画笔下的牲畜不仅事关驿运系统的运行与畜牧业的现代化,更关乎人的生活与存亡。
【文章来源】:美术观察. 2020,(1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关山月哈萨克牧场一角纸本设色146×95厘米1946关山月美术馆藏
这种扁平有敦煌壁画的养分。关山月发现北魏二百四十八洞的壁画释迦舍身饲虎“用色单纯而不患单调”,(图4)且二百四十三洞左壁的不少动物的形象已经“图案化”。[2]然而,各花入各眼。最早临摹敦煌壁画的张大千选择更多呈现富丽堂皇的佛像和供养人,与关山月所关注的题材、喜好的风格,以及采用的“不打细稿”之“写”的方式[3],大相径庭。不过,在细节上,关山月仍然把控精准。《鞭马图》的马眼和《哈萨克牧场一角》的牛眼,在黑底之上点了暗蓝,使动物的眼目炯炯有神。这可能是因为西北蓝天的映衬下所产生的特殊效果,从而使画家借鉴了类似油画的外光画法,抑或受到宋代花鸟画在眼中点漆做法的启发。他曾提到前述释迦舍身饲虎图像中老虎“瞪着碧绿色的眼睛”,且在临摹中将其眼画成略偏蓝色的绿色。关山月有意将瞳仁周围用蓝色的补色黄(褐)色来衬托。这一细节处理,在画面整体平面效果的基础上为动物注入了灵气。这一时期中,关山月对于骆驼的刻画,如《塞外驼铃》(1943年)、《大漠驼铃》(1940年代)和《蒙民游牧图》(1944年),却相对比较程式化;不过,他基于自己的观察有所总结:近处的骆驼,用墨线勾勒面部、腹部、后腿,用皴擦添上曲线表现驼毛厚重的脖子和前腿上部。无论远近,骆驼都被统一为土咖色,且大小高矮相差不大,基本都是全侧面到45度之间的角度,站立或行走着,脖子挺立。《塞外驼铃》和《蒙民游牧图》中的处理尤其典型。他在《青海塔尔寺庙会之一》(1943年)和《青海塔尔寺庙会之二》(1944年)中画过斜后侧约45度的骆驼,都是相对粗疏的勾勒。即便是出现最多骆驼的画面《驼运晚憩》(1943年)中,骆驼全都直挺着脖子,没有低头吃草料或张嘴或鸣叫的表情;除了极个别为特殊角度,多数被画成了侧面。
实际上,关山月曾尝试过从其他角度画骆驼,比如作品《大漠驼铃》和速写稿《驼队之二》(1943年)、《西北写生49》(1943年)。《大漠驼铃》中,画面左侧最大的骆驼是从正侧15度左右的角度看过去的,以短缩法表现。不过,它的头部仍旧扭开,呈现为侧脸。整体看来,这只骆驼稍显别扭,因为这个角度使最体现骆驼特点的驼峰被脖子遮挡了。速写稿《西北写生49》当中,关山月从背后观察,画了一只驮了人的骆驼。它的后腿显得特别粗壮,但也因为角度的关系,仅露出了后面一个驼峰。速写稿《驼队之二》中,关山月画了一只小骆驼。它看起来瘦弱,且仅有一个不算明显的驼峰。或许是因为尝试后觉得正面角度的骆驼或是单峰小骆驼并不能以图像语言来最大限度地表现骆驼的特征,关山月在其他画面中,极少刻画不同角度的骆驼,也不太画它们的个体差异。它们相对于关山月后来画的动物,略显僵硬呆板,却不妨碍它们的生拙之趣。如在他画中偶尔会冒出来的古代笔法程式—《小桥流水》(1943年)中的树木等—关山月仍在消化古人的笔墨,将它们更好地和写生结合在一起,有待进入之后更为成熟的艺术阶段。不过,与吴作人以大写意笔触完成的、作为精神载体之负重前行的骆驼[4],或者孙宗慰强调妩媚眼神的骆驼[5],以及黎雄才笔下面颊娇小的骆驼、黄胄画中抬头傲娇的骆驼相比,关山月笔下的骆驼显得相对颀长、轻盈。虽然他在西北之时正处秋、冬、春三季,但他笔下的骆驼更近于夏季后剃过毛、身形清爽的骆驼。此可谓关山月笔下富有个人造型特色的骆驼了。图4 关山月二百四十八洞·释迦舍身图纸本设色24×29.5厘米1943关山月美术馆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于右任年表[J]. 大观(收藏). 2020(02)
[2]从满文档案和美术史资料看清朝与哈萨克诸部关系史——以《哈萨克贡马图》源流为中心[J]. 郭文忠. 美术研究. 2018(03)
[3]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J]. 刘有安,张俊明. 敦煌学辑刊. 2017(04)
[4]抗战时期西北驿运事业研究[J]. 尚季芳,李佳佳. 民国研究. 2015(01)
[5]民国时期甘宁青畜牧业的现代化问题[J]. 黄正林. 青海民族研究. 2013(04)
[6]中国近代奶牛传入与引进的研究进展[J]. 张苏. 中国农学通报. 2013(05)
硕士论文
[1]抗日战争时期的甘肃驿运研究[D]. 庞俊义.西北师范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602828
【文章来源】:美术观察. 2020,(1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关山月哈萨克牧场一角纸本设色146×95厘米1946关山月美术馆藏
这种扁平有敦煌壁画的养分。关山月发现北魏二百四十八洞的壁画释迦舍身饲虎“用色单纯而不患单调”,(图4)且二百四十三洞左壁的不少动物的形象已经“图案化”。[2]然而,各花入各眼。最早临摹敦煌壁画的张大千选择更多呈现富丽堂皇的佛像和供养人,与关山月所关注的题材、喜好的风格,以及采用的“不打细稿”之“写”的方式[3],大相径庭。不过,在细节上,关山月仍然把控精准。《鞭马图》的马眼和《哈萨克牧场一角》的牛眼,在黑底之上点了暗蓝,使动物的眼目炯炯有神。这可能是因为西北蓝天的映衬下所产生的特殊效果,从而使画家借鉴了类似油画的外光画法,抑或受到宋代花鸟画在眼中点漆做法的启发。他曾提到前述释迦舍身饲虎图像中老虎“瞪着碧绿色的眼睛”,且在临摹中将其眼画成略偏蓝色的绿色。关山月有意将瞳仁周围用蓝色的补色黄(褐)色来衬托。这一细节处理,在画面整体平面效果的基础上为动物注入了灵气。这一时期中,关山月对于骆驼的刻画,如《塞外驼铃》(1943年)、《大漠驼铃》(1940年代)和《蒙民游牧图》(1944年),却相对比较程式化;不过,他基于自己的观察有所总结:近处的骆驼,用墨线勾勒面部、腹部、后腿,用皴擦添上曲线表现驼毛厚重的脖子和前腿上部。无论远近,骆驼都被统一为土咖色,且大小高矮相差不大,基本都是全侧面到45度之间的角度,站立或行走着,脖子挺立。《塞外驼铃》和《蒙民游牧图》中的处理尤其典型。他在《青海塔尔寺庙会之一》(1943年)和《青海塔尔寺庙会之二》(1944年)中画过斜后侧约45度的骆驼,都是相对粗疏的勾勒。即便是出现最多骆驼的画面《驼运晚憩》(1943年)中,骆驼全都直挺着脖子,没有低头吃草料或张嘴或鸣叫的表情;除了极个别为特殊角度,多数被画成了侧面。
实际上,关山月曾尝试过从其他角度画骆驼,比如作品《大漠驼铃》和速写稿《驼队之二》(1943年)、《西北写生49》(1943年)。《大漠驼铃》中,画面左侧最大的骆驼是从正侧15度左右的角度看过去的,以短缩法表现。不过,它的头部仍旧扭开,呈现为侧脸。整体看来,这只骆驼稍显别扭,因为这个角度使最体现骆驼特点的驼峰被脖子遮挡了。速写稿《西北写生49》当中,关山月从背后观察,画了一只驮了人的骆驼。它的后腿显得特别粗壮,但也因为角度的关系,仅露出了后面一个驼峰。速写稿《驼队之二》中,关山月画了一只小骆驼。它看起来瘦弱,且仅有一个不算明显的驼峰。或许是因为尝试后觉得正面角度的骆驼或是单峰小骆驼并不能以图像语言来最大限度地表现骆驼的特征,关山月在其他画面中,极少刻画不同角度的骆驼,也不太画它们的个体差异。它们相对于关山月后来画的动物,略显僵硬呆板,却不妨碍它们的生拙之趣。如在他画中偶尔会冒出来的古代笔法程式—《小桥流水》(1943年)中的树木等—关山月仍在消化古人的笔墨,将它们更好地和写生结合在一起,有待进入之后更为成熟的艺术阶段。不过,与吴作人以大写意笔触完成的、作为精神载体之负重前行的骆驼[4],或者孙宗慰强调妩媚眼神的骆驼[5],以及黎雄才笔下面颊娇小的骆驼、黄胄画中抬头傲娇的骆驼相比,关山月笔下的骆驼显得相对颀长、轻盈。虽然他在西北之时正处秋、冬、春三季,但他笔下的骆驼更近于夏季后剃过毛、身形清爽的骆驼。此可谓关山月笔下富有个人造型特色的骆驼了。图4 关山月二百四十八洞·释迦舍身图纸本设色24×29.5厘米1943关山月美术馆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于右任年表[J]. 大观(收藏). 2020(02)
[2]从满文档案和美术史资料看清朝与哈萨克诸部关系史——以《哈萨克贡马图》源流为中心[J]. 郭文忠. 美术研究. 2018(03)
[3]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J]. 刘有安,张俊明. 敦煌学辑刊. 2017(04)
[4]抗战时期西北驿运事业研究[J]. 尚季芳,李佳佳. 民国研究. 2015(01)
[5]民国时期甘宁青畜牧业的现代化问题[J]. 黄正林. 青海民族研究. 2013(04)
[6]中国近代奶牛传入与引进的研究进展[J]. 张苏. 中国农学通报. 2013(05)
硕士论文
[1]抗日战争时期的甘肃驿运研究[D]. 庞俊义.西北师范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6028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602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