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江苏省保甲的社会动员和社会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6 20:46
  1934年,江苏省政府开始推行保甲制度。随后1934—1937年,江苏省政府不遗余力地利用保甲推行防止盗匪、禁烟禁毒、征工浚河和强迫识字教育等四项政策,试图把它变成自治的组织。然而,江苏省政府的意图并未能实现。首先,官员的贪污、克扣、挪用经费等让政策的制定者同时又是政策的破坏者,这造成政策在第一层面的瓦解;其次、保甲长受到政府官员、军警的压力,他们还要为自己生计的考虑,会对政策会有选择性地执行。他们也从中参与政府官员对民众的克扣和勒索,造成政策在第二层面的扭曲。最后,作为民众来说,他们也会根据自身地位作出不同反应,他们可以请愿上书、辞职或聚众殴打官员。即便是最下层的穷苦民众,也不是是国家权力任意摆布的小卒,他们采取冷漠、自杀、逃亡、消极怠工等方式抵制政府对他们的控制。由于这三方面因素的抵制,即使是最能体现国民党政权统治力量的江苏省在“黄金十年”间,它的保甲的社会动员和社会控制也是非常地低。可以说,国民党政权的溃败与它无法动员和控制乡村有关。由于国民党政权非常低的社会动员和社会控制能力,它既无法调动广大乡村的资源为之服务,也不能把本利于国家的政策有效地推行下去,它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三、资料情况和全文思路
第一章 防止盗匪:保甲的社会动员和社会控制之一
    第一节 盗匪充斥的世界
    第二节 保甲在防止盗匪中的运用
    第三节 “夜不闭户”、“太平气象”?
第二章 禁烟禁毒:保甲的社会动员和社会控制之二
    第一节 初衷
    第二节 滥举与滥捕
    第三节 局限
第三章 征工浚河:保甲的社会动员和社会控制之三
    第一节 饥饿、骚乱与征工浚河的实施
    第二节 “导淮,导淮,当官的发财”
    第三节 暴动、消极怠工、逃跑:民众的反应
第四章 强迫识字教育:保甲的社会动员和社会控制之四
    第一节 迷信、政令受阻与强迫识字教育的实施
    第二节 强迫识字教育运动的失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保甲制度述评[J]. 程郁华,李复.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08(04)
[2]近年来国内有关民国时期保甲制度研究的新趋势[J]. 冉绵惠.  民国档案. 2007(02)
[3]战前中国的区乡行政:以江苏省为中心[J]. 王奇生.  民国档案. 2006(01)
[4]1940年代后期江浙农村社会失控的历史思考[J]. 董建波,李学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5]近十年来民国保甲制度研究述评[J]. 沈成飞.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6)
[6]论国民党政府农村县制改革[J]. 刘椿.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4)
[7]从政治发展看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J]. 周念忠,祝灵君.  探索. 1999(01)
[8]论南京国民政府腐败的政治根源[J]. 陈明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3)
[9]民国保甲制度研究述评[J]. 朱德新.  安徽史学. 1996(01)
[10]试析国民党南京政府保甲制度的反动作用[J]. 毛园芳.  湖州师专学报. 1990(02)



本文编号:36286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6286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1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