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时期秋瑾形象的书写与建构
发布时间:2022-10-17 15:23
秋瑾是晚清民国时期重要的革命活动家,其以女性的身份参与社会活动,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作为晚清民国社会中被历史记录和历史书写的女性,秋瑾的形象书写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群体、不同的政权、不同的价值观念在秋瑾形象的书写和塑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秋瑾及其形象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不同的历史语境和载体中。本文以晚清民国时期的报刊资料、时人文集和相关史料为第一手资料,从思想观念史的角度,解读晚清民国时期秋瑾形象的历史书写,探讨秋瑾形象的塑造与建构。身处晚清民国的社会大变革中,秋瑾一生的思想转变和革命实践活动与剧烈的社会变动密切地交织在一起。晚清民国时期社会观念的转变和留学思潮对秋瑾一生的转变意义重大。留学日本期间,秋瑾开始关注女性问题、参与社团活动。归国后开始创办报刊,呼吁女性觉醒,同时组织革命活动,传播革命思想。秋瑾创办的报刊和创作的诗词,表达其家国之思和革命理念,受到当时革命党人的重视。秋瑾就义之后不同的阶层和人物通过不同的方式怀念秋瑾,同时根据自身的需要去建构秋瑾的形象。在文学创作与报刊杂志中,鉴湖女侠秋瑾的形象也逐渐深入人心。诗人、革命家、女性解放家、词人等身份都成为秋瑾这位“女...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框架
四、基本史料的运用
第一章 秋瑾的个人经历与社会活动
第一节 晚清社会观念与留学风潮
第二节 秋瑾的早期经历与社会活动
第三节 秋瑾案的发生与处理
第二章 晚清时期秋瑾的报刊书写与诗词创作
第一节 秋瑾的办报活动及其报刊书写
第二节 秋瑾诗词中的家国思想书写
第三章 晚清民国时期秋瑾形象的艺术塑造与图片呈现
第一节 文学艺术创作中的秋瑾形象
第二节 照片图片中的秋瑾形象
第四章 晚清民国时期秋瑾形象的建构
第一节 官方意识与秋瑾形象
第二节 民间纪念与秋瑾形象
第三节 社会角色与秋瑾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弹词《精卫石》看秋瑾的理想世界[J]. 魏玉莲.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2]性别与革命:近代以来秋瑾形象的转换(1907-1945)[J]. 夏卫东. 社会科学文摘. 2016(04)
[3]晚清女报中的国族论述与女性意识——1907年的多元呈现[J]. 夏晓虹.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
[4]秋瑾诗词集初期流传经过考述[J]. 夏晓虹. 中国文化研究. 2014(02)
[5]试论秋瑾留日期间的文学创作[J]. 舒科琼. 学园(教育科研). 2013(05)
[6]秋瑾和晚清文学新女性形象的塑造[J]. 周乐诗.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7]秋瑾未留“绝命词”考[J]. 曲永恒,郭建鹏,郭建辉.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9)
[8]郑正秋与民初两部秋瑾戏[J]. 夏晓虹. 书城. 2009(06)
[9]秋瑾文体的变革对中国近代新文学的贡献[J]. 郭辉. 焦作大学学报. 2007(04)
[10]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的历史建构[J]. 李细珠. 社会科学研究. 2007(05)
博士论文
[1]辛亥前后浙江的文化氛围与新文学[D]. 赵林.南京大学 2011
[2]清末小说中的女性想象(1902-1911)[D]. 周乐诗.上海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晚清秋瑾题材戏曲研究[D]. 武园园.华东师范大学 2017
[2]赢得生前身后名:秋瑾与秋瑾接受[D]. 陈静.南京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692321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框架
四、基本史料的运用
第一章 秋瑾的个人经历与社会活动
第一节 晚清社会观念与留学风潮
第二节 秋瑾的早期经历与社会活动
第三节 秋瑾案的发生与处理
第二章 晚清时期秋瑾的报刊书写与诗词创作
第一节 秋瑾的办报活动及其报刊书写
第二节 秋瑾诗词中的家国思想书写
第三章 晚清民国时期秋瑾形象的艺术塑造与图片呈现
第一节 文学艺术创作中的秋瑾形象
第二节 照片图片中的秋瑾形象
第四章 晚清民国时期秋瑾形象的建构
第一节 官方意识与秋瑾形象
第二节 民间纪念与秋瑾形象
第三节 社会角色与秋瑾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弹词《精卫石》看秋瑾的理想世界[J]. 魏玉莲.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2]性别与革命:近代以来秋瑾形象的转换(1907-1945)[J]. 夏卫东. 社会科学文摘. 2016(04)
[3]晚清女报中的国族论述与女性意识——1907年的多元呈现[J]. 夏晓虹.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
[4]秋瑾诗词集初期流传经过考述[J]. 夏晓虹. 中国文化研究. 2014(02)
[5]试论秋瑾留日期间的文学创作[J]. 舒科琼. 学园(教育科研). 2013(05)
[6]秋瑾和晚清文学新女性形象的塑造[J]. 周乐诗.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7]秋瑾未留“绝命词”考[J]. 曲永恒,郭建鹏,郭建辉.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9)
[8]郑正秋与民初两部秋瑾戏[J]. 夏晓虹. 书城. 2009(06)
[9]秋瑾文体的变革对中国近代新文学的贡献[J]. 郭辉. 焦作大学学报. 2007(04)
[10]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的历史建构[J]. 李细珠. 社会科学研究. 2007(05)
博士论文
[1]辛亥前后浙江的文化氛围与新文学[D]. 赵林.南京大学 2011
[2]清末小说中的女性想象(1902-1911)[D]. 周乐诗.上海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晚清秋瑾题材戏曲研究[D]. 武园园.华东师范大学 2017
[2]赢得生前身后名:秋瑾与秋瑾接受[D]. 陈静.南京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6923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692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