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期间的《字林沪报》舆论

发布时间:2017-05-19 18:08

  本文关键词:甲午战争期间的《字林沪报》舆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学者们开始注意到报刊珍贵的史料价值,并尝试运用报刊资料进行近现代史的研究。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百年来关于甲午战争的研究绵延不断,资料浩如烟海,成果丰硕,其内容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目前,已有学者开始利用报刊舆论探寻甲午战争期间国人心态及其社会思潮变化,但主要限于《申报》,对其它报刊关注较少,尤其对当时与《申报》、《新闻报》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的《字林沪报》至今无人问津。故本文另辟蹊径,选用《字林沪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1894和1895近两年的评论报道,突出甲午战争期间这份报纸的倾向性舆论,并透过此力图窥探出国人一定程度上的心态变化与社会思潮转变的轨迹。 本文以战争时序,分为战前、战中和战后三个部分。另有绪论和结语。 绪论阐明课题研究意义与方法,介绍《字林沪报》概况,回顾相关研究状况及不足之处,并略述全文框架。 结语则回答绪论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并对《字林沪报》舆论中可圈可点及肤浅不足之处予以评价,另外以《申报》为例分析《字林沪报》的舆论性质及其舆论所产生的影响及意义。 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战前(1894年1月至1894年7月)的《字林沪报》舆论。首先分析其“重俄轻日”的防务心理;嗣后指出其在朝鲜问题上所表现出的宗主国心态,并强调其宗主国心理在此间有所加强;随后叙其高昂的主战决心和必胜的信念;最后是战前杂论,谈及其对日本、台湾的关注及提出种种作战策略。其间,该报站在国际视野下主张中日应团结友爱,共振亚洲之兴,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又未能完全跳出“天朝大国”的传统理念;对待日本侵略朝鲜,虽积极主战,但又尽显盲目骄躁的情绪;“持久战”与“声东击西”的作战策略,,表现出一定的军事见识:对俄国调停,准确地指出俄国调停的真实意图;对台湾的关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对日本侵占台湾有所警惕等,均是《字林沪报》的特色之处。 第二章,战中(1894年7月至1895年3月)的《字林沪报》舆论。首先以主战为线索概括《字林沪报》的基本态度,并力图分析战争进程中战和间的微妙变化及心理变化;其次总结其对战争失败的种种批评,并评述其在防务、防奸、
【关键词】:甲午战争期间 《字林沪报》 舆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56.3
【目录】:
  • 绪论13-17
  • 第一章 战前的《字林沪报》舆论(1894.1---1894.7)17-28
  • 第一节 关注俄国——轻视日本的盲目心理17-18
  • 第二节 坚决捍卫朝鲜——宗主国地位心理进一步加强18-20
  • 第三节 不畏外敌、积极主战的迫切心情20-24
  • 一、积极主战的呼声20-22
  • 二、对战争胜负的预测22-23
  • 三、关于调停的言论23-24
  • 第四节 战前杂论24-28
  • 一、日本论24-25
  • 二、台湾论25-26
  • 三、出谋划策26-28
  • 第二章 战争中的《字林沪报》舆论(1894.7---1895.3)28-41
  • 第一节 关注战事、亦喜亦悲28-38
  • 第二节 指陈利弊、献计献策38-41
  • 一、论防务38-39
  • (一) 重视上海防务38
  • (二) 如何应对俄国来袭38-39
  • (三) 批评当前中国的防务39
  • 二、论防奸39-40
  • 三、论筹饷40-41
  • 第三章 战后的《字林沪报》舆论(1895.3---1895.10)41-52
  • 第一节 反对和议41-43
  • 第二节 对和议条款的应对之策43-44
  • 第三节 总结教训、呼吁自强44-52
  • 一、直陈以往弊端45-46
  • 二、呼吁重建海陆军46-47
  • 三、提倡新式教育、造就各类人才47-49
  • 四、主张设议院以通上下之情49-50
  • 五、注意了解日本50-52
  • 结语52-56
  • 参考文献56-57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丁彩霞;甲午战前《申报》保朝策略述论(1881-1893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况落华;《新闻报》视野下的义和团运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康民;中国的新闻舆论与中日甲午战争[D];山东大学;2012年

4 滕长江;甲午战争后的中国社会思想转型与外来词引进[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5 陈益萍;甲午后的李鸿章[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甲午战争期间的《字林沪报》舆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94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794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d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