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

发布时间:2017-05-19 21:22

  本文关键词: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近代基督教入华是继明清之际天主教入华之后中西之间又一次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与碰撞。此次基督教入华对中西社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传教方式是研究这一课题必须关注的问题,故笔者以近代基督教入华的传教方式为研究切入点,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论述了近代基督教在华由“整体置换”到“宏观改造”两种传教方式的内容及其转变过程,重点分析了两种传教方式形成的原因、特点、产生的不同结果和影响,并对此做出评价。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回顾了唐、元、明末清初及近代基督教四次传入中国的概况。 第二部分:笔者将第四次即近代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又分为三个阶段作了进一步的叙述。 以上两个部分系本篇论文主论部分的铺垫。 第三部分:论述了近代以来到19世纪末期基督教在华的传教方式即“整体置换方式”的形成原因、表现、传教结果,分析了在这种传教方式下传教受阻的原因。 第四部分:重点论述了19世纪末期以后基督教传教方式由“整体置换”到“宏观改造”的转变,,全面分析了转变的原因、表现和转变之后的传教结果。 第五部分:运用对比的方法总结了上述两种传教方式的特点,分析了两种传教方式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近代中国 基督教 传教方式 转变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979.2;K25
【目录】:
  • 内容提要5-6
  • Abstract6-7
  • 绪论7-11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7-8
  • (二) 研究现状8-11
  • (三) 对基督教几个概念的说明11
  • 一、基督教入华概述11-17
  • (一) 唐朝时景教入华11-12
  • (二) 元朝也里可温教来华12-15
  • (三) 明末清初的天主教入华15-17
  • (四) 清末民初的基督教17
  • 二、以新教为主的基督教近代来华发展概况17-23
  • (一) 1860年之前为初期发展阶段17-20
  • (二) 1860年到19世纪末是基督教在华大规模传教时期20-22
  • (三) 庚子事变后到20世纪20年代是基督教在中国全面深入发展时期22-23
  • 三、强权支持下的整体置换方式23-42
  • (一) 整体置换方式产生的背景及原因24-29
  • (二) 整体置换方式下传教活动受到阻碍29-39
  • (三) 整体置换方式下传教的结果39-42
  • 四、适应过程中的转变—由整体置换方式到宏观改造方式42-65
  • (一) 传教方式转变的原因42-48
  • (二) 传教方式转变的表现48-64
  • (三) 转变之后的传教效果64-65
  • 五、两种传教方式对中国的影响65-81
  • (一) 两种传教方式的特点66-67
  • (二) 两种传教方式对中国社会的影响67-73
  • (三) 对两种传教方式的评价73-81
  • 参考文献81-85
  • 后记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平一;;试论基督教在近代中国受到抵制的原因[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02期

2 丁平一;;试论基督教在近代中国受到抵制的原因[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93年02期

3 林俐达;;基督教与闽籍作家的审美价值取向比较分析——以冰心、林语堂、许地山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张弘;文艺复兴·基督教文化·人文主义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03期

5 杨剑龙;评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6 张在中;;原罪与爱的救赎——论基督教对史铁生的影响[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7 张艳娟;;俄语成语所体现的宗教文化色彩[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梁志坚;;基督教文化背景下安徒生童话作品主题的探析[J];莆田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韩国军;;基督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曹迪;;浅析基督教文化对冰心、林语堂创作的影响[J];理论界;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渭滨;;我读《近代中国》[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2 ;《近代中国》第3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3 王菊;;王菊博士致本刊主编丁日初教授函[A];近代中国(第十辑)[C];2000年

4 O.J.;;《近代中国商业革命》汉译本出版[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5 吴剑杰;;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6 王彬;;浅析我国近代法律教育的课程设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周志刚;;近代中国私立中学的政治参与(1903-1936)[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8)——中国民办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近代中国》第1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9 丁日初;陈绛;沈祖炜;;致读者[A];近代中国(第一辑)[C];1991年

10 李霞;;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研究综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彦华;透过中山路可窥未来理想社会[N];中山日报;2009年

2 傅国涌;莫理循眼中的近代中国世相图[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3 驻天津记者 李佳;进一步做大“近代中国看天津”品牌[N];中国旅游报;2011年

4 李景端;福建:近代中国翻译家的故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5 ;近代中国的抉择[N];光明日报;2009年

6 记者 刘平 母克勤 张璐 通讯员 刘玫;打响“近代中国看天津”旅游品牌[N];天津日报;2005年

7 刘梁;近代中国早期的地质学文献[N];中国石化报;2007年

8 韩亚光;近代中国的两种趋势[N];团结报;2010年

9 宋钻友 本报记者 陈恒才;近30位香山籍名人叱咤上海滩[N];中山日报;2010年

10 马照南;具有世界眼光的爱国者[N];人民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功成;优生学的传播与中国近代的婚育观念[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谢辉;陈琪与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D];浙江大学;2005年

3 毕苑;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杨勇;近代江南典当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聂长久;中国早期民粹主义政治思想研究(1907-1927)[D];吉林大学;2008年

6 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D];复旦大学;2003年

7 龚咏梅;“脱胎换骨”的近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秦其文;近代中国企业的广告促销研究[D];南开大学;2005年

9 王鑫磊;近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张兵;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的移植性制度变迁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界峰;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文学思潮与基督教文化[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艳玲;基督教伦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D];延边大学;2007年

3 曹猛;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形成及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4 孙庆国;近代中国服装审美价值取向的变迁[D];江南大学;2008年

5 王永起;浅析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曲折发展与海关税率的变化(1840-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宋凌迁;使命与求索[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黄华平;中国民营铁路及其发展环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于凤保;莎士比亚与基督教文化[D];安徽大学;2007年

9 王鑫;基督教(新教)圣诗音乐中国本色化探研[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10 上官瑞霞;关于把基督教文化纳入大学英语文化选修课程设置的思考[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98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798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1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