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初期“厂社结合”模式检视(1965—1966)

发布时间:2024-06-28 01:12
  "厂社结合"模式是指1965至1966年间,中共中央西南局总结出来的一套加快三线建设进程、实行工农并举的工作经验和方法。根据西南局的表述:"厂社结合"的原则是实行两种所有制,两种分配制度,坚持互利和等价交换,发扬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精神,促进工农共同发展;其主要措施包括工农业相互支援、实行亦工亦农劳动制度、组织职工家属参加集体生产以及厂社合办福利设施等。"厂社结合"模式最早诞生于四川省广安县,1965年底至1966年分别在西南和全国其他地区试点,并在各类企业特别是工业、交通企业中推广,逐渐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在三线建设的基建阶段,在某些厂矿和地区需要大量集约劳动力的时候,"厂社结合"模式发挥了积极作用,厂、社、工、农多方获利;但随着该模式的推广,工厂和公社都出现了不少问题,诸如工厂负担过重、轮换工工资劳保待遇难以确定等,原来期待的工农并举局面未能实现,"厂社结合"模式面临多重困境。通过对该模式的考察和检视,我们认为"厂社结合"最终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工农并举理想与有限资源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工农联盟理论与复杂的工农关系之间的矛盾,也是中央高层决策与老百姓民生需求之间的矛盾。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一 原则与措施
    (一)工业对农业实行“三带”
    (二)实行亦工亦农的劳动制度
    (三)组织职工家属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四)贯彻小城镇的方针,厂社合办福利设施
二 “厂社结合”的成效
三 “厂社结合”面临的困境
四 “厂社结合”模式检视
结 语



本文编号:39962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996220.html

上一篇:陈焕章与“三本同堂制”的创设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5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