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昆明社会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4-12-22 05:10
在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和救亡图存的矛盾下,我国开明的教育家们因势利导,把社会教育视为唤起民众、旧邦新造之途径,并付诸实践。民国时期,政府进一步把社会教育事业推向前进,把社会教育以行政法规的形式确立下来。此后,通俗教育运动、平民教育运动、民众教育运动相继开展,平民学校、民众学校、民众教育馆、民众图书馆、博物馆、电影播音等教育事业纷纷推出,最广泛地对男女老幼、贫富贤愚、都市乡村的民众施以文字、生计、公民等内容的教育。尤其在南京国民政府执政期间,不断调适和完善社会教育制度和内容,使社会教育事业大放异彩,历经抗日战争的考验,更将国家、民族意识深深植入国民的观念当中。在全国社会教育发展的背景下,地处边疆的昆明也不可避免地在时代大潮下,主动做出回应,在政府和一批热心人士的支持和努力下,开始进行改造民众、普及民众基本常识、灌输民众国家观念、提高民众整体素质的教育实践。昆明的民众学校、民众教育馆、图书馆、阅览所等一批学校式和社会式机构先后建成,教育内容涉及识字、生计、卫生、体育、戏剧、音乐等诸多方面,整体上取得成效显著。但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民众对社会教育认识不足、社会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影响,昆明...
【文章页数】:1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相关概念辨析
第一章 民国时期昆明社会教育发展的背景
第一节 全国社会教育的繁荣
第二节 云南社会教育的兴起
第三节 滇省政府对社教事业的支持
第二章 民国时期昆明社会教育实施的保障
第一节 社会教育行政保障
一、昆明社会教育行政机构设置
二、教育视导制度的建立
三、依靠行政力量强迫就学
第二节 社教经费保障
一、省市教育经费独立
二、社教经费的分配
第三节 社会教育师资保障
一、培训教师队伍
二、培训社教人员
第三章 民国时期昆明社会教育的主要设施
第一节 民众学校
一、昆明民众学校的发展沿革
二、民众学校办学概况
三、办学效果及评价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
一、省立昆华民众教育馆的组织与业务
二、各部门施教
三、社教理论建设
第三节 通俗讲演所
一、昆明通俗讲演所的设立
二、通俗讲演所的日常运作
三、通俗讲演所主持下的教育活动
第四节 图书馆及阅览所
一、各馆所的空间分布及设置概况
二、各馆所的内部管理
三、各馆所的书报及阅览情况
第四章 民国时期昆明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识字教育
一、昆明识字教育概况
二、昆明识字教育的实践
第二节 生计教育
第三节 国民体育与卫生教育
一、公共体育
二、卫生教育
第四节 其他社会教育事业
一、电化教育
二、戏剧教育
第五章 民国时期昆明社会教育的评价
第一节 昆明社会教育的特点
一、社教活动开展的连续性
二、区域优势性
三、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四、办学力量的多元化
第二节 昆明社会教育的成效
一、旧有陋习和社会风气得到改善
二、民众识字率得到提升
三、市民的文化生活得以丰富
四、抗战大后方建设得到支持
第三节 昆明社会教育的不足
一、民众对社会教育的认识不足
二、社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4019486
【文章页数】:1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相关概念辨析
第一章 民国时期昆明社会教育发展的背景
第一节 全国社会教育的繁荣
第二节 云南社会教育的兴起
第三节 滇省政府对社教事业的支持
第二章 民国时期昆明社会教育实施的保障
第一节 社会教育行政保障
一、昆明社会教育行政机构设置
二、教育视导制度的建立
三、依靠行政力量强迫就学
第二节 社教经费保障
一、省市教育经费独立
二、社教经费的分配
第三节 社会教育师资保障
一、培训教师队伍
二、培训社教人员
第三章 民国时期昆明社会教育的主要设施
第一节 民众学校
一、昆明民众学校的发展沿革
二、民众学校办学概况
三、办学效果及评价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
一、省立昆华民众教育馆的组织与业务
二、各部门施教
三、社教理论建设
第三节 通俗讲演所
一、昆明通俗讲演所的设立
二、通俗讲演所的日常运作
三、通俗讲演所主持下的教育活动
第四节 图书馆及阅览所
一、各馆所的空间分布及设置概况
二、各馆所的内部管理
三、各馆所的书报及阅览情况
第四章 民国时期昆明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识字教育
一、昆明识字教育概况
二、昆明识字教育的实践
第二节 生计教育
第三节 国民体育与卫生教育
一、公共体育
二、卫生教育
第四节 其他社会教育事业
一、电化教育
二、戏剧教育
第五章 民国时期昆明社会教育的评价
第一节 昆明社会教育的特点
一、社教活动开展的连续性
二、区域优势性
三、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四、办学力量的多元化
第二节 昆明社会教育的成效
一、旧有陋习和社会风气得到改善
二、民众识字率得到提升
三、市民的文化生活得以丰富
四、抗战大后方建设得到支持
第三节 昆明社会教育的不足
一、民众对社会教育的认识不足
二、社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40194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4019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