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颗鸡蛋上跳舞” ——阎锡山与蒋共日的关系(1935-1945)
发布时间:2025-01-03 22:10
阎锡山(1883—1960)是民国史上一个重要人物,复杂人物,也是一个有独特性的人物。统治山西38年(1911—1949)之久,成为与中华民国相始终的唯一的地方实力派领袖。其复杂的个人奋斗史和自成一体的思想体系,将长期成为人们研究的课题。 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对阎锡山的研究大凡从某一个层面如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用人、思想上来阐述,将阎与蒋、共、日的关系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全过程考察的成果还没有。 本文着重从阎锡山制定与蒋共日关系策略的原因、阎与蒋共日关系演变过程等方面展开论述并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第一章:阎锡山制定与蒋共日关系的策略的背景与原因。第二章:将阎与蒋共日关系的演变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展开论述。抗战爆发前,阎锡山与蒋共日的关系(1935—1937);全面抗战爆发后,阎锡山与蒋共日的关系(1937—1939);晋西事变后,阎锡山与蒋共日的关系(1939—1945)。通过三个阶段了解阎“独特”的政治策略——“在三颗鸡蛋上跳舞”即“抗日和日”、“拥蒋拒蒋”、“联共反共”。正是为了“存在”,他妙用“中的哲学”在三颗鸡蛋上跳舞,一直跳到了抗日战争胜利。第三章:对“在三颗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二、论文框架
三、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
五、问题说明
第一章 阎锡山与蒋共日关系策略的制定
1.1 抗战全面爆发前的山西概况
1.2 阎锡山与蒋共日关系策略制定的缘由
第二章 在三颗鸡蛋上跳舞—阎锡山与蒋共日关系的演变
2.1 抗战前,阎锡山改善与蒋共关系,对日逐步强硬(1935.12—1937.7)
2.2 抗战全面爆发后,阎锡山联共拥蒋抗日及和共关系恶化(1937.7—1939.12)
2.3 晋西事变后,阎锡山与蒋共不即不离,积极和日(1939.12—1945.8)
第三章 阎锡山与蒋、共、日关系的评价
3.1 抗战全面爆发前,阎锡山改善和蒋的关系:拥蒋统一全国,劝止两广事变,调停西安事变,对国内政局的稳定有重要影响
3.2 晋绥抗战和“守土抗战”值得肯定,但具有局限性
3.3 抗战初期,阎锡山联共拥蒋抗日的目的是为了山西的“存在”,但其客观效果是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同时也促成了革命力量的迅速发展壮大。可以说,这个时期是阎一生中最为闪光的时期
3.4 阎锡山“中”的哲学,决定了其联共是有限的、暂时的,他的反共是必然的
3.5 抗战全面爆发期间,阎、蒋矛盾从未间断。即使在拥蒋抗日时,阎锡山对蒋处处设防。晋西事变后,阎与蒋保持子不即不离的关系
3.6 阎锡山与日密切勾结,但与汪精卫公弃投敌有本质上的区别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本文编号:4022457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二、论文框架
三、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
五、问题说明
第一章 阎锡山与蒋共日关系策略的制定
1.1 抗战全面爆发前的山西概况
1.2 阎锡山与蒋共日关系策略制定的缘由
第二章 在三颗鸡蛋上跳舞—阎锡山与蒋共日关系的演变
2.1 抗战前,阎锡山改善与蒋共关系,对日逐步强硬(1935.12—1937.7)
2.2 抗战全面爆发后,阎锡山联共拥蒋抗日及和共关系恶化(1937.7—1939.12)
2.3 晋西事变后,阎锡山与蒋共不即不离,积极和日(1939.12—1945.8)
第三章 阎锡山与蒋、共、日关系的评价
3.1 抗战全面爆发前,阎锡山改善和蒋的关系:拥蒋统一全国,劝止两广事变,调停西安事变,对国内政局的稳定有重要影响
3.2 晋绥抗战和“守土抗战”值得肯定,但具有局限性
3.3 抗战初期,阎锡山联共拥蒋抗日的目的是为了山西的“存在”,但其客观效果是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同时也促成了革命力量的迅速发展壮大。可以说,这个时期是阎一生中最为闪光的时期
3.4 阎锡山“中”的哲学,决定了其联共是有限的、暂时的,他的反共是必然的
3.5 抗战全面爆发期间,阎、蒋矛盾从未间断。即使在拥蒋抗日时,阎锡山对蒋处处设防。晋西事变后,阎与蒋保持子不即不离的关系
3.6 阎锡山与日密切勾结,但与汪精卫公弃投敌有本质上的区别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本文编号:40224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4022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