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知识分子办报的困境 ——以《时务报》为例

发布时间:2025-01-04 03:22
  清末,报纸这一近代媒介随西方文明传入中国,知识分子们利用报纸议论国家大事,纵谈时事利弊和中外机宜,希冀以此影响国家当权者,干预时政。一方面传播西学新知,沟通内外信息,打破国人的闭塞状态,另一方面是借题发挥,阐述己见,引导舆论,糅议论于消息中,积极针砭时弊,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现代舆论意识。同类报纸中,由康有为策划、梁启超担任主笔的《时务报》不是第一份,也不是唯一的一份,但是它“一时风靡海内”,推动了中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不仅报纸的影响力广泛,梁启超的政论文章也代表了彼时知识分子对现实的热切关注。 然而,在近代中国的体制下,坚持办这样的报纸绝非易事,政治体制禁锢,法律法规不健全,经济条件有限,管理手段不够科学,以及社会教育水平制约,这些因素都限制着报纸的发展,有时甚至威胁到报纸的存亡。《时务报》虽然在起初阶段受到了以张之洞、黄遵宪为代表的政府官员的器重,但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上述的种种困境中,最终遭遇失败的命运。本文主要以《时务报》的兴衰为个案,从政治、经济、管理和社会教育水平四个大的方面来分析“清末知识分子办报为何困境重重”的问题。 ...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二) 相关研究成果概述
    (三) 本文的写作思路及方法
一、政治困境
    (一) 专制制度下"言论自由"的范围模糊
        1、作为舆论宣传阵地的《时务报》
        2、张之洞对报刊的态度
        3、张之洞与《时务报》关系的转变
    (二) 参政经验不足
        1、清末知识分子对时政的热衷
        2、《时务报》集团与官场的关系
    (三) 报律初定,所提供的法律保障有限
        1、清末知识分子对新闻立法的认识
        2、清末报律之制定
        3、大清报律对知识分子报刊的影响
二、经济困境
    (一) 资金来源不稳定
    (二) 经营方法不当
        1、广告计划效果甚微
        2、帐目混乱,管理不清
        3、缺乏健全的销售网络
    (三) 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
三、管理困难
    (一) 管理层内部矛盾
    (二) 效率低下
        1、梁启超一人忙碌
        2、翻译工作效率低
        3、工作人员流动性大
四、教育状况
    (一) 阅读习惯
    (二) 教育普及状况
五、结语
参考资料
    (一) 文献类
    (二) 著作类
    (三) 论文类
后记



本文编号:40228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40228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a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