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癸卯学制
本文关键词:张之洞与癸卯学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19世纪末期,晚清社会内外交困。清政府及其有识之士希冀通过改造旧学,创设新学,持续不断地培养新式人才以济实用,制定新学制成为当务之急,以张之洞为核心人物主持拟定的癸卯学制应运而生。癸卯学制是一部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学制,"中体西用"是其灵魂。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张之洞 癸卯学制 旧学 新学
【分类号】:G529
【正文快照】: 张之洞,直隶南皮人,字孝达,号香涛,晚年自称“抱冰老人”,历任两广总督、两湖总督等要职。直面西学东渐大背景下的新学,张之洞毅然退出“清流”派,促使自己的学术思想乃至学务思想从“通经致用”转化为“中体西用”,改造旧学堂,创办新式学堂,最终与他人合力成就了近代中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强百发;;近代中国对西方农书的翻译及其传播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2 贾小叶;“中体西用”论不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3 崔军伟;;晚清官员再教育思潮论略[J];长江论坛;2006年06期
4 章传文;杨庆博;;张之洞由清流党转化为洋务派的客观原因[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冯琳;;清末留日热潮成因初探[J];池州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黄云霞;贺昌盛;;现代化进程的另一面——近代以来中日“文化反哺”现象的反思[J];东南学术;2007年05期
7 张月琴;李珍梅;;张之洞的教育和谐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彭平一;徐伟红;;论张之洞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实践[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年01期
9 王志蔚;;20世纪初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碰撞与融通——毛泽东教育思想产生的文化语境[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年01期
10 方长安;中国近现代文学接受日本文学影响反思[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景平;;士与二十世纪的实践性儒学——试论刘尔p樀乃枷搿⑹导捌湟庖錥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2 樊志民;强百发;;中日韩农书的翻译及其传播研究[A];第六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汉华;中国法制改革论纲:从西方现实主义法律运动谈起[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王志捷;贺麟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张靖;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高玉;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5 刘黎红;“调和论”与文化改造的理论和实践[D];南开大学;2003年
6 钱雯;人学重建与小说[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姚剑文;政权、文化与社会精英[D];苏州大学;2006年
8 教军章;中国近代国民性问题研究的理论视阈及其价值[D];黑龙江大学;2007年
9 郭刚;梁启超与清末的西学东渐[D];武汉大学;2006年
10 刘磊;滥用公诉权的司法审查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岐梅;晚清改良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2 朱海龙;张之洞与癸卯学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翔宇;雷圭元图案学理论与中国图案学体系的建立[D];清华大学;2004年
4 庄雅玲;近代中国对“人”的探索与教育目标近代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志杭;社会进化论与晚清法律思想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6 张萌;日本文学对晚清文坛革命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陈强;从“盗火”到“理水”[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亚囡;中国近现代留学教育中的动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董聪欣;在个人与国家之间[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10 滕锐;商行为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亚玲,胡世刚;张之洞与癸卯学制[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2 王海燕;张之洞与癸卯学制的制定[J];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03期
3 朱海龙;胡晶君;;张之洞与早期现代化的癸卯学制[J];江淮论坛;2006年02期
4 崇小云;;从癸卯学制看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观[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马立民;;癸卯学制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作用[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王芳;;张之洞与癸卯学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周志初;张之洞《劝学篇》评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8 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学制的制定[J];河北学刊;2002年06期
9 车磊;试析张之洞的“癸卯学制”[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10 甄建均;;癸卯学制与张之洞的教育思想简议[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剑杰;;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2 胡国勇;;壬寅、癸卯学制与日本明治后期学制的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杨千菊;;罗振玉对《癸卯学制》的贡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杨千菊;;罗振玉对《癸卯学制》的贡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吴廷俊;裴晓军;;体用之辨:张之洞报刊管理与报刊思想的双重性解读[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孟旭;;张之洞教育思想发展阶段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段芳;;中日近代第一部学制比较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8 王宜椿;;王寿昌与船政文化[A];船政文化研究[C];2003年
9 叶世昌;;广东、湖北龙洋的铸造、流通及其历史地位[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五辑)[C];2010年
10 徐静;;Brave Heart[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晓方;百年应答张之洞[N];湖北日报;2003年
2 晓方;站在张之洞像前[N];湖北日报;2004年
3 张忠宁;本色张之洞[N];中国保险报;2004年
4 枕木;从安龙走出个张之洞[N];黔西南日报;2011年
5 何晓明;毛泽东说:不能忘记张之洞[N];北京日报;2003年
6 雷颐;从张之洞厌恶“日本新词”说起[N];光明日报;2002年
7 桂武;张之洞:读书人的榜样[N];中国商报;2003年
8 罗厚立;原来张之洞[N];南方周末;2004年
9 刘平;张之洞生活情趣拾零[N];光明日报;2000年
10 王强;旺苍发现张之洞教育遗墨[N];四川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晓兰;张之洞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D];南开大学;2009年
2 何智能;湖南保路运动研究(1904-1911)[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玉勤;晚清汉冶萍公司体制变迁研究(1889-1911)[D];复旦大学;2008年
4 李青;综论洋务派的法律思想与实践[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杨晓波;郑孝胥诗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许全胜;沈曾植年谱长编[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华倬;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8 陆胤;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D];北京大学;2011年
9 黄小用;晚清华侨政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郭继武;东南互保与晚清政局[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海龙;张之洞与癸卯学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许胜;论张之洞对湖北旧军的整治[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把增强;张之洞备荒赈灾思想与实践[D];河北大学;2004年
4 梁云;张之洞与近代中国教育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徐碧薇;张之洞与晚清铁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汪国军;晚清湖北新学研究(1889—1911)[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鞠北平;论张之洞与晚清国防建设[D];河南大学;2003年
8 王向英;略论张之洞幕府[D];河北大学;2003年
9 秦博;戊戌变法中的张之洞[D];吉林大学;2004年
10 王姗萍;张之洞与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D];河北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张之洞与癸卯学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82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448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