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服饰变迁的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17-07-04 18:28
本文关键词:清末民初服饰变迁的文化阐释
【摘要】: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内忧外患,危机重重。在与西方先进文化的对比中,更加暴露出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落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题。先进的中国人或主张改良,或力倡革命,自觉担负起挽救“天下”的责任,其中大多数人把目光瞄准西方,期望能够寻求解救中国的良方。当时活跃于社会的各个政治派别在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介绍并在中国付诸实践的同时,也意识到社会风俗在对人的塑造方面有着巨大的能量。无论是严复的“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还是梁启超的“新民”说,再有鲁迅等人改造国民性都涉及到风俗习惯对人的影响。不管主要意图是救国还是救人,革除陋习,改良社会风气都显得尤为重要。古云:“事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易。”①反之,事变即政治的变革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因此在政治变革之际,移风易俗已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广泛要求。于是在社会生活层面上纷纷要求革除陈规陋习,推行新的生活方式,整个社会遂掀起了移风易俗思潮,以期形成有利于政治变革的社会风气。 移风易俗思潮始于戊戌变法时期直至新文化运动时期达到高潮。它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影响也比较深远。它的出现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反过来又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其中服饰变迁是移风易俗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变迁的直观表现。有学者指出“如果说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内涵,那么衣冠发饰等就是文化的外观,而且很多时候外观重于内涵”。②对于中国民众而言,衣冠发饰等外在的东西赋有更为重要的寓意。因为中国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大多数的普通民众都不识字,,因此外在的装饰打扮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更能向他们传递某种信息,也较为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在此意义上,服饰的变迁潜在地对他们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思想启蒙,同时也对新的生活方式的传播起到推动作用。服饰变迁表面上改变的是人们的外在服饰,实际上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民众文化心理的改变和自我调适。 这一时期服饰习俗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男子的剪辫、女子的放足,以及服装从中、西装混杂到中西结合的新式服装的出现。民众在社会生活中对服饰的追求上出现了求简、求新、融合变通的价值趋向。这种趋向既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也是传统文化广博的包容性所致。该时期服饰之所以变迁,既有历史、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虽然总体上服饰变迁迅速,然而在变迁过程中也是不均衡的,呈现出地域上和社会阶层上的差异,变化中凸显出时代的特点和鲜明的民族个性。长期封建社会中形成的服饰等级制度被打破,对服饰的追求也渐趋理性并体现出人文关怀。但服饰变迁并非全盘抛弃旧服饰及全盘接受新式服饰,而是有选择的接受,并合理的保留,如长衫、旗袍等。服饰在继承中有改革,有创新,但毕竟没有脱离传统的灵魂和韵味。然而服饰变迁的深层意义在于反映民众求变的价值趋向。传统的服饰习惯发生了改变,民众开始追求更高标准的审美情趣。服饰正朝着多元化、个性化方面发展,虽然这种变化主要是发生在大城市中,却也显出了时代发展的蓬勃生机。 时至今日,我们再反观清末民初时期的服饰变迁,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中国服饰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是民众躯体文化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语言,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示着社会风貌。今天丰富多彩的服饰也反映出服饰文化的繁荣,而在繁荣并提高民族服饰新文化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优良传统是形成新的服饰文化的思想资源和灵感来源。
【关键词】:移风易俗 服饰变迁 求变趋向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5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8
- 前言8-13
- 一、选题的理论依据、学术价值及现实作用8
- 二、学术史综述8-10
-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10-11
- 四、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思路11-13
- 第一章 清末民初服饰变迁的社会背景13-23
- 一、服饰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13-16
- 二、清末民初移风易俗思潮的形成16-18
- 三、清末民初服饰的变迁18-23
- 第二章 清末民初服饰变迁的主要趋势23-30
- 一、“从头开始”与“始于足下”23-24
- 二、西装的流行24-27
- 三、中装的改良27-30
- 第三章 清末民初服饰变迁的特点30-37
- 一、清末民初服饰变迁的不均衡性30-32
- (一) 城乡差异30-31
- (二) 社会阶层差异31
- (三) 地域差异31-32
- 二、清末民初服饰变迁的价值趋向32-34
- (一) 求简32-33
- (二) 求新33
- (三) 融合变通33-34
- 三、清末民初服饰变迁中的人文关怀34-37
- 结语37-38
- 参考文献38-42
- 后记42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晶;基督教会学校女子音乐教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许仲林;清末民初女装装饰工艺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1年
2 卢思静;清末民初我国传统服装结构的延续与变迁[D];南昌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188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518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