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与近代安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912-1937)

发布时间:2017-07-08 19:19

  本文关键词:铁路与近代安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912-1937)


  更多相关文章: 铁路 近代安徽 变迁


【摘要】:作为近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力量,铁路自诞生之日起就显示出对于社会经济增长、社会风气演变等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同样,晚清末季铁路传入中国后,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铁路也担当了促进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角色。 近代安徽是中国东南的重要省份,物产丰富,农产品等大宗物品的外销迫切需要有能沟通南北、连接口岸与广大腹地的便捷运输通道,这种对于近代交通方式的诉求成为了推动铁路发展的内在动力,促使铁路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自1912年津浦铁路首通,到20世纪30年代淮南铁路、江南铁路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在安徽初步形成了一个铁路运输网络。这一网络的形成,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社会中安徽交通格局仅以东西向的水运为主,而缺乏连通南北重要孔道的局面。在铁路以及水运等交通方式的共同努力之下,近代安徽的运输局面为之一新,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变迁步伐。 具体而言,由于铁路的贯通和大量促进运输的政策的推行,首先使得广大铁路沿线地区以及接受铁路影响的“腹地”农村,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进而出现了连片的规模化经验模式,使得以小麦、水稻、茶叶、烟草等为代表的农作物在满足农民自我消费的同时,商品化趋势发展明显。 其次,铁路的运营对于工业品由沿海输入内地、由城市输入农村建构了便捷的通道,在此影响下近代安徽的工业艰难起步,同时亦通过铁路运输的作用,拥有丰富煤、铁矿藏的安徽成为了近代中国最重要的煤炭、铁矿石供应基地之一,这一点在20世纪30年代时表现得最为突出。 再次,在铁路运营的影响下,近代安徽的城市化步伐加快,不仅出现了火车带来的城市,而且铁路沿线城镇的近代化程度不断加深,与此同时,发轫于清代的安徽省会之“争”又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铁路成为了省会确立的必要条件。 第四,铁路的建成,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间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风气的流变,正是通过铁路这一近代交通工具,架起了安徽腹地与口岸联系的桥梁,近代旅游业逐步萌发、近代城市生活方式开始起步,社会发展呈现出外向与开放的姿态。 然而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种由于铁路的贯通而带来的进步,犹如星星之火,在积淀已深的传统社会中尚未形成燎原之势,就绝大多数人、特别是生活在乡村的众多人们而言,社会经济变迁对他们生活影响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对于铁路在近代社会中的革命作用要有充分而适度的估计。从某种程度上说,铁路的存在之于近代安徽的经济社会变迁,,不仅是一种推动力量,更是一种促进变迁的必要条件,假以时日,必能产生类似“耦合”的充分效应,而这已被新中国成立后的事实所证明。
【关键词】:铁路 近代安徽 变迁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27;K26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27
  • 第一章 近代安徽铁路的建设与运营27-68
  • 第一节 近代安徽发展的铁路诉求27-37
  • 一、 近代安徽基本省情及客观的铁路需求27-32
  • 二、 沿线民众修建铁路的愿望与态度32-37
  • 第二节 近代安徽铁路的建设37-53
  • 一、 近代安徽三条铁路的修建38-51
  • 二、 铁路的建成改善了安徽南北交通格局51-53
  • 第三节 近代安徽铁路的运营53-68
  • 一、 近代安徽三条铁路的运营54-64
  • 二、 铁路的运营没有根本改变传统运输格局64-68
  • 第二章 铁路与近代安徽农业68-141
  • 第一节 铁路当局积极开展农产调查及品种改良68-86
  • 一、 民国前期安徽农业生产的曲折发展69-72
  • 二、 铁路沿线农产品生产状况的调查72-80
  • 三、 铁路与农业品种的改良和推广80-86
  • 第二节 铁路与农产品商品化86-125
  • 一、 铁路全力推动农产品外运与外销86-108
  • 二、 铁路对近代安徽茶叶生产及外销的影响108-117
  • 三、 铁路时代洋烟对近代安徽烟草业发展的影响117-125
  • 第三节 铁路与土地整理和宣城华侨垦殖事业125-141
  • 一、 民国时期土地调查整理与土地陈报工作的源起125-128
  • 二、 安徽省土地调查整理工作的开展128-133
  • 三、 铁路与安徽华侨垦殖事业的发展133-141
  • 第三章 铁路与近代安徽工矿业141-204
  • 第一节 近代安徽工矿业的起步和发展141-157
  • 一、 近代中国铁路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延伸141-145
  • 二、 晚清时期安徽工矿业的艰难起步145-148
  • 三、 民国时期安徽工矿业的缓慢发展148-157
  • 第二节 铁路与近代安徽煤矿业157-186
  • 一、 近代以来安徽煤矿业的发展158-161
  • 二、 淮南铁路与淮南煤矿的开采161-175
  • 三、 津浦铁路与烈山煤矿的兴衰175-186
  • 第三节 矿山铁路与近代安徽铁矿186-204
  • 一、 近代安徽铁矿石的开采及在全国的地位187-192
  • 二、 矿山铁路对铁矿石开采及其外运的作用192-197
  • 三、 铁路与马鞍山中央钢铁厂的筹建197-204
  • 第四章 铁路与近代安徽城市化204-271
  • 第一节 铁路与近代安徽城镇布局204-209
  • 第二节 铁路与近代安徽城市的发展209-229
  • 一、 铁路沿线各城市经济格局的形成209-216
  • 二、 铁路沿线城市近代金融业的兴起216-222
  • 三、 铁路沿线城市邮政通信业的发展222-229
  • 第三节 火车带来的城市——蚌埠229-249
  • 一、 津浦铁路与蚌埠城市空间布局的初步形成与发展229-234
  • 二、 津浦铁路与蚌埠城市人口的集聚与盐粮经济的发展234-240
  • 三、 津浦铁路与蚌埠城市产业结构的形成240-249
  • 第四节 铁路与近代安徽的省会之“争”249-271
  • 一、 安徽建省以及省会的“艰难”确立250-256
  • 二、 铁路与民国时期的省会之“争”256-271
  • 第五章 铁路与近代安徽城乡社会生活271-299
  • 第一节 铁路与新型生活方式271-288
  • 一、 铁路沿线新型生活方式的出现与初步发展272-284
  • 二、 铁路沿线城乡社会的落后面相依然存在284-288
  • 第二节 铁路与近代安徽旅游业288-299
  • 一、 各条铁路建成后系统地进行了沿线旅游资源的调查289-293
  • 二、 铁路推动近代安徽旅游业发展的各项举措293-297
  • 三、 名人政要旅游对安徽铁路沿线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297-299
  • 余论299-312
  • 参考文献312-326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326-327
  • 致谢327-32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润武;刘颖曦;;历史上济南的两座老火车站[J];走向世界;2011年18期

2 董建霞;林吉玲;;铁路与近代济南经济发展论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秦熠;;铁路与淮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社会变迁(1908-1937)[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4 玉良;明月;纪夫;;抗日英雄崔子明[J];春秋;1995年04期

5 黄观玉;;凫山剿匪记[J];大江周刊;2002年16期

6 金涛;詹天佑的修路和他的高尚人格[J];中国监察;2005年14期

7 何玉畴;;清末津镇路权的收回和自办运动[J];历史教学;1985年05期

8 魏开肇;;论晚清北京铁路、邮电和近代学校兴起的基本特点[J];北京社会科学;1989年03期

9 侯贺林;;老鞋匠[J];时代文学;1990年01期

10 陈光中;;赵堂子胡同的朱启钤故居[J];北京纪事;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朝岚;李鸿宾;陈允琳;季渝滨;;蚌埠淮河公路斜拉桥[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城市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7年

2 马陵合;;江南铁路与近代长三角地区商贸格局的变动[A];近代中国(第二十辑)[C];2010年

3 王在选;;一个宽待被俘军官的故事[A];老兵话当年(第七辑)[C];2004年

4 成钧;赵启民;;占鸡岗歼灭战前后[A];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思考——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论文集(四)[C];2005年

5 王克;;忆四师的三件“宝”[A];铁流6:新四军文化工作专辑——新四军文化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易军;;带领伤员分散打埋伏[A];老兵话当年(第一辑)[C];2001年

7 ;光荣属于淮南军民[A];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思考——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论文集(四)[C];2005年

8 王在选;;为保卫淮北抗日根据地,我曾两次负伤[A];老兵话当年(第十辑)[C];2006年

9 江明;;拂晓报社工作二三事——悼念彭雪枫同志牺牲六十周年[A];老兵话当年(第七辑)[C];2004年

10 李剑锋;;粉身碎骨为人民[A];老兵话当年(第五辑)[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杨震;津浦铁路线上的百年历史见证[N];中国档案报;2010年

2 龙应台;一定要把淮河修好[N];南方周末;2011年

3 本报记者 许霞 杨洲 徐莲英;来自地质的挑战[N];国际商报;2009年

4 晓妮;1917年被淹没的天津[N];天津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沈明堂;盛典抒豪情 聚力铸辉煌[N];蚌埠日报;2011年

6 通讯员 赵月芬;高效率建好“三线” 高质量确保“一线”[N];建筑时报;2010年

7 ;“63·8”——历史将永远铭记[N];中国水利报;2003年

8 蚌埠市委书记 陈启涛;淮河畔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N];经济日报;2011年

9 ;以身殉国的抗日名将王铭章[N];成都日报;2006年

10 槐荫区委书记 杨峰;继往开来谱鸿篇[N];济南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章建;铁路与近代安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912-1937)[D];苏州大学;2013年

2 张晓芳;蚌埠城市历史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范矿生;社会资本与近代企业[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明;国权视野下的晚清津浦铁路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2 孟宁;近代济南城市空间转型及发展研究(1904-1948)[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3 仲一虎;近代江苏铁路交通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4 陈凤阳;论康白情在中国新诗发生史上的意义[D];苏州大学;2008年

5 孔志伟;冉冉流芳惊绝代[D];天津大学;2007年

6 孙继国;济南近代建筑的生存与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戴磊;山东革命根据地金融工作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孙鑫;近代安徽农业种植结构变迁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9 李书平;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及其历史地位[D];河北大学;2000年

10 张振丽;1912-1937年临清经济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359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5359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a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