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田赋加派与基层社会管理格局变动——以江苏“积谷捐”为中心
本文关键词:晚清田赋加派与基层社会管理格局变动——以江苏“积谷捐”为中心
【摘要】:为筹集备荒仓储谷本,晚清江苏普遍推行积谷捐这类田赋加派。由于积谷捐加重民众负担,亦有违清廷定制,曾引发争议和抵制。鉴于此,官府主动调整策略,根据清廷"民捐民办"的政策,将强制带征的积谷捐称作"民捐",并要求地方绅士参与仓储管理,其目的是以"民捐绅办"或"民捐民办"为名,绕过清廷不准加赋勒派的制度障碍,减少积谷捐的推行阻力。但所谓"绅办"实属"官督绅办",备荒仓储仍由官府掌控。"官督绅办"管理模式的兴起,反映出晚清基层社会管理格局的变动趋势。由于"官督绅办"的管理模式往往以强制"民捐"为基础,加重了民众负担,因此亦可视作官府转嫁责任的表现。这是清末反地方自治及绅民冲突事件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积谷捐 官督绅办 绅权 地方自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近代江南社会保障机构的经费收支与运作研究”(11CZS037)
【分类号】:F329;K252
【正文快照】: *田赋加派盛行是晚清时期引人注目的现象。加派多以“捐”为名,如民国《宝山县续志》称:“前清自正税以外,凡取于民者,无论为国家所特设,地方所单行,皆称捐不称税,明乎事非经制,异乎正供也。”1田赋加派不但加重民众负担,也有违清廷不准加赋勒派的定制,曾引起广泛争议和抵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魏光奇;;清末民初地方自治下的“绅权”膨胀[J];河北学刊;2005年06期
2 王先明;;士绅阶层与晚清“民变”——绅民冲突的历史趋向与时代成因[J];近代史研究;2008年01期
3 王先明;;历史记忆与社会重构——以清末民初“绅权”变异为中心的考察[J];历史研究;2010年03期
4 杨涛;;晚清江苏民变中的反地方自治现象探析[J];史学月刊;2007年06期
5 李映发;清代州县储粮[J];中国农史;1997年01期
6 徐毅;;晚清捐税综论——以1851—1894年为背景[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俊祥;晚清新政的困境——以官制改革为中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刘增合;清末印花税的筹议与实施[J];安徽史学;2004年05期
3 苏全有;;有关清末财政问题的两点思考[J];安徽史学;2010年04期
4 刘增合;;清季财政改制研究疏论[J];安徽史学;2011年02期
5 刘伟;谭春玲;;近十年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6 石涛;外国在华银行与晚清借款[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7 王晓辉;清代黑龙江财政岁入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8 刘爱新;;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J];创新;2010年02期
9 吴多智;;鸦片战后师夷新政被延误之探析[J];巢湖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李帝;;浅析清末新政财政改革的影响[J];昌吉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施戍杰;;斯密动力、国家能力与晚清近代化受挫[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关晓红;;晚清直省“公费”与吏治整顿[A];湘淮人物与晚清社会[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志松;清“冒破物料”律与工程管理制度[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佩佩;清末东三省清理财政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申玉山;长芦盐税研究(1912-1928)[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关勇;文人·官员·社会变革[D];山东大学;2011年
6 高月;清末东北新政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7 张国骥;清嘉庆、道光时期政治危机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8 陈征平;云南早期工业化进程研究(1840—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郑以成;农村居民负担的测算与税费改革[D];厦门大学;2002年
10 杨国明;晚清小说与近代商业社会[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倩;浚县老城区空间格局整体性保护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陈珊;晚清江西财政与社会变迁[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春菊;晚清广西乡土社会中的少数民族士绅[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奚丽芳;清乾隆朝荒政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5 陈长江;甲午战后至戊戌维新前清政府的改革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海军;战后苏南“二五减租”的困境(1945-1949)[D];南京大学;2011年
7 王科;清末新政中的邮传部与交通银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阳;清末商约谈判[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何亮;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盐政改革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邱羽;清末户口调查述论(1906-1911)[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光奇,丁海秀;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区乡行政制度考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杨齐福;晚清新政时期乡民毁学述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杜涛;清末十年民变研究述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7期
4 王先明;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西北、晋中为例[J];近代史研究;2005年02期
5 王先明;;士绅阶层与晚清“民变”——绅民冲突的历史趋向与时代成因[J];近代史研究;2008年01期
6 郑起东;近代华北的摊派(1840—1937)[J];近代史研究;1994年02期
7 秦宝琦;从档案史料看天地会的起源[J];历史档案;1982年02期
8 徐毅;;晚清江苏厘金制度的起源与推广实态考——以1853-1865年为背景[J];历史档案;2006年03期
9 王先明;;中国近代绅士阶层的社会流动[J];历史研究;1993年02期
10 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J];历史研究;2001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诗河;;试论党支持和引领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举措[J];党史文苑;2012年12期
2 侯玉君;;康定县创新寺庙管理机制[J];四川统一战线;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新时期完善中国社会管理格局初探[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郭yN;;社会管理格局完善的宪法思考[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岳金柱;;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健全社会建设体系——对北京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4 何珊君;;关于社会管理格局和机制的创新[A];“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蔡潇彬;;加强政府社会管理 完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顾鉴明;;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必须注重社区管理[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郎子君;;浅谈社会管理格局和机制的构建与创新[A];“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前言[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9 周瑞磷;;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基于云南临沧市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实践探索[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何悦;;我国社会组织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广西妇女干部学校校长、教授 黄筱娜;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格局[N];广西日报;2011年
2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王建平;构建“小政府、大社会、强制度”社会管理格局[N];南方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刘洋;完善社会管理格局[N];重庆日报;2012年
4 首席记者 洪梅芬;上海围绕民生和稳定两大重点探索社会管理格局[N];解放日报;2009年
5 本报特约评论员;努力形成和完善具有浙江特色社会管理格局[N];浙江日报;2011年
6 陕西省委讲师团 党宁;社会管理格局中政府应承担哪些责任[N];陕西日报;2011年
7 遵义市委政研室;一条主轴 两大载体 彰显遵义特色的社会管理格局[N];遵义日报;2011年
8 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建设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管理体系[N];法制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余飞 范传贵;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齐抓共管合力[N];法制日报;2011年
10 宦洁 翟淑君;构建和谐的社会管理格局[N];贵州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妍;我国政府第三部门管理政策改革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625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562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