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公债经营与制度变迁(1897-1937)
发布时间:2017-07-19 13:11
本文关键词: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公债经营与制度变迁(1897-1937)
【摘要】:公债作为一种新的财政收入形式为中国近代政府所长期使用。晚清政府以“息借商款”形式为财政筹募资金开创了中国近代政府发行公债的滥觞。此后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更是多次以公债作为调节财政收支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近代政府公债的运行离不开金融市场的支撑。由于近代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完善,特别是完备的金融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对迟滞,政府大多数时候摒弃“公募法”,采取间接募集法由金融机构特别是华资银行业来负责公债的发行、承募及偿还。以近代金融史长时段演变轨迹来管窥近代公债的发行历程,银行业与公债演进构成了复杂多样的关系。近代政府公债无论是对于政府财政本身功能的拓展还是对银行的经营与制度变迁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关注的是“公债”本身所呈现的问题,“就债论债”居多且多以政府层面和财政角度出发去阐释,对于“公债与金融”这一主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因此,本文更加关注于近代公债“观念”——“行为实践”——“制度变迁”的演进轨迹,力图通过“经营公债”的视角窥视近代银行业在公债发行、整理、政策调整之中的具体行为以及引起的制度变迁。具体则是通过银行业经营公债分析,从银行业视角,来进一步观察公债政策乃至制度的建立与调适的过程。通过银行业经营公债角度继而审视近代银政关系以及近代国家信用构建的历史镜像。从“公债”知识传播与观念源流来看,现代意义上的公债及其制度内涵自清末西学传播热潮之中传入中国。“公债”知识经历了古今词义转换与中外对接历史过程。公债知识在中国的引介、传播对晚清政商界人士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近代公债与金融演变轨迹上看,外债与外资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均早于内债与华资银行。在这一独特背景下,清末政府举借外债进一步刺激了外资银行在华的发展。随着晚清政府公债的实践与新式华资银行的成立,早期华资银行正式启动了对政府公债的经营。近代华资银行业经营公债的具体实践受到了国家公债政策、银政制度安排以及近代证券交易市场发展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国家公债制度以及金融环境的改善,华资银行业在民国时期政府公债承销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公债对银行业的影响可以从其对银行业的发展作用角度进行考察。实证分析证明公债对近代银行业资力以及盈利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对银行数量的变动并不构成直接影响。在具体经营过程之中,华资银行在政治、市场与行业利益之上与政府展开了复合型博弈。同时经营公债对其本身业务制度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与近代商业性质银行相对应的是,近代中央银行的建立、发展与政府公债亦存在密切的关联。公债成为了国家创立中央银行重要的原始资本来源。中央银行亦获得政府授权经理公债、公开买卖公债以及参与对公债的保管等具体事务。受限于近代中国特殊的金融发展环境,从效应上看,近代中央银行以公债调控金融市场的具体实效较为有限。公债风险是近代华资银行经营公债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计量实证进一步表明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面临着市场与政治的双重风险。银行业对公债经营的风险应对主要是从投资的选择以及内控制度的构建着手。为合理规避公债风险,银行业在调整自身经营、对政府债务政策发声、谋求信用保障之余,其自身亦进行了多层组织搭建与制度设计。近代华资银行业在经营公债之中还积极参与了政府三次公债整理。其中银行公会是公债整理的重要力量,银行公会积极协助银行业与政府进行交涉、同时联络商人团体共同参与公债整理并谋划公债基金的稳固,在公债整理之中发挥着联动作用。从制度变迁角度看,近代华资银行在经营公债过程中直接促进了近代公债法制建设以及国家公债基金制度的建立与演进。银行与政府协商博弈建立了新的公债管理组织,在制度创新上集中体现在银政“债权共同体”的构建。从债权信用角度上看,银行经营公债与近代国家财政、金融信用存在紧密关系,对推进近代国家财政、金融信用的构建起到了一定作用。中国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自始终在于对信用秩序的追求。而在其具体经营公债过程之中推进了中国近代国家信用的构建与金融制度的变迁。
【关键词】:公债 华资银行业 公债整理 制度变迁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9;K25
【目录】:
- 内容摘要6-8
- Abstract8-17
- 绪论17-53
- 一、选题缘起与问题的提出17-22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22-50
- 三、本文思路、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50-53
- 第一章 近代公债知识的引介、传播与华资银行早期公债经营53-131
- 一、“公债”新知的引介与传播53-82
- (一) 近代以前“公债”涵义及其存在形态53-58
- (二) 清末西学中“公债”概念的输入与对接58-82
- 二、清末民国政商界对公债与金融关系的认知与实践82-111
- (一) 早期洋务派倡导“国际金融市场举债观”83-87
- (二) 盛宣怀等谋划建立国内公债经理机构87-92
- (三) 民国时期新式银行家公债经营理念92-111
- 三、晚清国内公债的肇始与华资银行早期公债经营111-131
- (一) 晚清政府外债与外资银行业在华的发展111-119
- (二) 清末民初华资银行的建立与公债经营的初步展开119-131
- 第二章 近代银行业经营政府公债的实践131-212
- 一、近代银行经营政府公债的环境131-162
- (一) 国家公债制度安排以及政策环境131-147
- (二) 近代公债市场的发展及交易网络的构建147-162
- 二、民国前期政府公债发行及银行业承购(1912-1937)162-196
- (一) 北京政府公债发行与银行业承购162-185
- (二) 南京国民政府公债发行与银行业承购185-196
- 三、近代华资银行业经营公债对国家财政、金融的影响196-212
- (一) 扩大了国家财政募债方式及其募债范围197-199
- (二) 促进近代国家财政信用的构建与演进199-201
- (三) 推进华商证券市场发展及其制度演进201-212
- 第三章 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的效应与业务制度的扩展212-274
- 一、近代政府公债与银行业发展效应的计量实证分析212-225
- (一) 近代华资银行业数量与资力概况218-222
- (二) 基于公债与银行关系的回归分析及历史解释222-225
- 二、政治、市场与行业利益复合型博弈: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的效应分析225-238
- (一) 丰富银行业务范围与扩大获利渠道226-229
- (二) 行业利益与政治的互动与博弈:以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公债运行为中心229-238
- 三、经营公债与近代银行业务制度的扩展238-274
- (一) 公债与近代银行发钞、领券制度238-258
- (二) 公债与近代商业银行抵押放款制度258-265
- (三) 公债与近代商业银行储蓄、公债贴现制度265-274
- 第四章 近代中央银行与政府公债经营及其影响274-305
- 一、近代中央银行的建立与政府公债的关系275-280
- 二、近代中央银行与政府公债的经营280-297
- (一) 中央银行获得授权经理政府公债280-286
- (二) 中央银行参与买卖政府公债286-292
- (三) 中央银行参与公债的保管、调换以及还本付息292-297
- 三、近代中央银行经营公债的影响分析297-305
- 第五章 近代银行业对公债风险的规避与内控制度初步构建305-369
- 一、近代银行业对经营公债风险的认识305-319
- (一) 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风险的计量分析305-312
- (二) 对公债风险认识与研究的不断深入312-319
- 二、近代银行业对经营公债风险的规避319-356
- (一) 调整投资方向,分散公债风险319-333
- (二) 反对借新债还旧债,协商公债承销333-338
- (三) 谋求政府信用承诺与保证,筹划公债基金的建立及稳固338-356
- 三、多层组织网络的搭建与风险控制制度设计356-369
- (一) 银行同业协同经营公债,组织规避风险的联合356-363
- (二) 搭建银政共管公债基金管理制度363-369
- 第六章 近代银行业与政府公债整理及制度演进369-492
- 一、近代政府三次公债整理与银行业的互动369-393
- (一) 近代华资银行业与北京政府公债整理369-376
- (二) 银行业与南京国民政府两次公债整理376-393
- 二、近代银行业同业组织与政府公债整理:以上海银行公会为中心393-416
- (一) 积极谋划、参与三次公债整理394-404
- (二) 多方谋求整理公债基金稳固404-410
- (三) 搭建各界与行业公债整理互信渠道410-416
- 三、经营公债与近代国家财政、金融信用制度的演进416-492
- (一) 银行业与近代政府公债法制建设416-426
- (二) 银行业与近代政府公债基金管理制度的演进426-444
- (三) 近代国家与民间债权共同体的构建444-492
- 结语492-501
- 一、近代政府公债与银行业变迁的历史性审视492-494
- 二、国家信用、债信秩序与制度变迁494-501
- 附表501-513
- 参考文献513-530
- 后记530-533
本文编号:5630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563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