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安徽治淮研究
本文关键词:1950年代安徽治淮研究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了对淮河全面系统的治理。作为长期深受淮河水患影响的安徽,亦是积极响应号召,投入到治淮当中去。本文拟就1950年代安徽治淮为研究对象,结合报纸文献和地方档案,从社会史的角度,探讨建国初安徽治淮的兴起、经过及其效果。由于自然、历史和人为因素,淮河流域在南宋黄河夺淮后长期饱受水旱灾害之苦。明清和民国统治者相继采取了一些治淮措施,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相反,淮河流域灾害却呈愈演愈烈之势。1949、1950年,淮河流域连续两年发生了水灾,给淮河流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949年水灾之后,皖北行署即开始发动治淮,而1950年的特大水灾则更是催生了中央的治淮决策。至此,安徽治淮便由地方自发治淮转为由中央统一带领下的治淮。治淮工作全面开始后,国家采取以工代赈,在治理淮河的同时救济灾民,得到民众的积极支持。但随着灾情的远去,治淮与救灾的分歧、治淮与农耕、副业生产的矛盾和工资少等问题逐渐凸显,民众对治淮的态度便随之由积极转为消极,这严重影响治淮工程的顺利进行。而毫无疑问,治淮是不容耽搁的。在此种情况下,当局决定通过发动政治动员来调动民众的治淮积极性。随后,从中央高层到地方基层政府,都积极投入到治淮政治动员工作中去。首先,通过诉苦、时事宣传等爱国主义教育,掀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在此基础上,进而发起抗美援朝运动、立功竞赛运动和增产节约运动,来激发民众的干劲,提高劳动效率。至此,淮河治理便走上运动化的道路,治淮工程即由单纯的水利工程上升为政治任务。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民众纷纷积极参与,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无人愿意被扣上政治态度有问题的帽子。因此,治淮运动化成功地解决了民工动员困难的问题。但作为一把双刃剑,治淮运动化,在调动民众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和促进工程顺利建成的同时,也造成了片面追求工程进度而忽视了工程质量、管理和人员安全的问题。
【关键词】:1950年代 安徽 淮河治理 运动化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V882.3-09;K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6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9-10
- 一、选题缘由9-10
- 二、研究意义10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10-15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10-14
- 二、研究趋势14-15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15-16
- 一、研究思路15
- 二、研究方法15-16
- 第二章 淮河流域灾害概况及其成因16-20
- 第一节 淮河流域灾害概况16-17
- 第二节 淮河流域灾害成因17-18
- 第三节 历代淮河治理概述18-20
- 第三章 安徽治淮兴起20-25
- 第一节 1949年、1950 年水灾20-21
- 第二节 安徽地方治淮21-23
- 第三节 中央统一治淮23-25
- 第四章 治淮运动化25-40
- 第一节 治淮利益分歧25-30
- 一、治淮与救灾25-27
- 二、治淮与农耕、副业生产的矛盾27-28
- 三、工资问题28-30
- 第二节 治淮运动具体措施30-40
- 一、抗美援朝运动31-34
- 二、立功竞赛运动34-37
- 三、增产节约运动37-40
- 第五章 安徽治淮效果40-45
- 第一节 安徽治淮成效40-41
- 第二节 安徽治淮教训41-45
- 一、质量问题41-42
- 二、管理问题42
- 三、安全问题42-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9
- 附录49-54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54-55
- 致谢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明义;;我省治淮事业成就辉煌 任重道远 在纪念治淮50年大会上的贺词[J];河南水利;2000年06期
2 李德武;张进平;;治淮辉煌50年[J];河南水利;2000年05期
3 宁远;治淮50年的基本经验和今后的目标任务[J];中国水利;2000年11期
4 ;迎接治淮五十周年[J];治淮;2000年01期
5 ;五十年治淮成就和效益[J];治淮;2000年10期
6 蔡敬荀;五十年代治淮回顾[J];治淮;2000年10期
7 王树生;昔日“锅底洼” 今日鱼米乡——兴化市治淮五十年水利建设成就综述[J];治淮;2000年10期
8 敬正书;在纪念治淮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治淮;2000年11期
9 张祚荫;淮河不根治 安徽无宁日——纪念治淮五十周年[J];治淮;2000年12期
10 杨圣福;五十春秋铸辉煌——纪念新中国治淮五十周年[J];治淮;200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远;;50年的治淮经验和新世纪的目标[A];中国水利学会200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毛世民;许浒;;治淮与河湖江海的关系[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1999年
3 王艳;;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促进治淮健康发展[A];青年治淮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胡长虹;徐楠楠;;正确处理治淮工作中的几个关系 促进流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A];青年治淮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刘毅;;十年治污看得失[A];2005中国水利发展报告[C];2005年
6 张志刚;马泽生;;充分运用知识管理 促进新时期治淮事业的持续发展[A];青年治淮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吴春梅;;张謇治淮方略文献评析[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高峻;;建国初期对淮河的全面治理及历史经验[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前言[A];青年治淮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马泽生;齐传富;;把握现代管理理念 服务流域科学管理[A];青年治淮论坛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章 杨勤;全面加快治淮前期工作步伐[N];中国水利报;2004年
2 通讯员 王春夏 记者 聂建春;确保如期实现国务院治淮目标[N];安徽日报;2006年
3 伊始 记者 聂建春;坚持又好又快要求完成既定治淮任务[N];安徽日报;2007年
4 本报通讯员 王飞;“三个安全”打造治淮新亮点[N];中国水利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许江 王浩宇 黄海悠;团结治淮 务求必胜[N];中国水利报;2006年
6 记者 许江 黄海悠 王浩宇;确保如期完成国务院确定的治淮任务[N];中国水利报;2006年
7 记者 李先明;为实现国务院确定的治淮目标而努力[N];中国水利报;2006年
8 本报通讯员 唐伟;治淮进程将进一步加快[N];中国水利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李顺卿 李春明;盛世治淮[N];中国水利报;2006年
10 本报通讯员 王飞;治淮,2007年面临大考[N];中国水利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许锐;张謇治淮事业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
2 魏雪琼;1950年代安徽治淮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684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668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