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赣红茶统制运销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7 17:36

  本文关键词:皖赣红茶统制运销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宁红 祁红 统制 运销


【摘要】:皖赣两省红茶包括祁红、宁红、河红。其中宁红产区主要在江西修水、武宁等县,宁红始创于清道光年间,道光末年开始闻名于世。河红是江西铅山、上饶等县所产红茶的总称且自近代以后几绝迹于世。祁红的产区主要位于安徽省祁门、东至、贵池、石台、黟县以及江西浮梁一带,其所产的红茶因品质较高是我国茶中之精品,被誉为“红茶之王”。祁红始创于光绪元年(1875年),自投入市场后反响极好,在我国出口茶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无论是在国内各产红茶区,还是与新兴产茶国家如印度、锡兰等国所产之红茶相较,祁红都首屈一指。近代以后,我国茶叶贸易日趋衰落,祁红、宁红也难逃命运,加之皖赣两省的红茶生产因循守旧导致成本剧增,红茶外销举步维艰。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19世纪70年代以后,印度、锡兰、荷属东印度等的红茶大量投入国际市场,皖赣红茶的国际销售环境不容乐观。另一方面,皖赣两省红茶的生产、制造、运销等因循守旧,处处受限难以获得长足发展。民国时期政府当局对祁门茶业改良颇为注意,1914年农商部创设了安徽模范茶场;1932年11月又改名为安徽省立茶业改良场;1934年9月,全国经济委员会、实业部以及皖赣两省府对其进行改组合办,即祁门茶业改良场,旨在研究红茶的生产制造。必须指出的是茶业改良场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技术方面,同时对旧茶园的整理恢复以及新茶园的开辟等方面改良场的工作也很有成效。但是其实施范围有限且在诸多方面未能涉及,例如祁红的运销方面始终未能摆脱旧有体制,红茶销售仍受茶栈、洋商等的剥削。皖赣两省地方政府看到茶业的不断衰败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民的经济生活,为振兴农村经济、谋求红茶发展的新出路,皖赣地方政府于1936年发起成立了皖赣红茶运销委员会。该会的宗旨是摆脱洋行操纵,为民谋利。由地方政府发起成立的红茶运销委员会,在当时的主要目的就是从茶栈洋行的手中夺回长期被把持的红茶运销权力。皖赣红茶运销委员会的成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旧式的洋行茶栈必然会群起反抗。但是在利益的作用下,洋行茶栈最终还是妥协了下来,且地方政府、茶农茶商、茶栈和洋行、中央政府在此次红茶统制运销中均扮有不同的角色。本文侧重于分析皖赣地方政府对红茶实施的统制运销,并对此次红茶统制运销进行评价。实践证明,这场由中央政府支持,地方政府发起成立,茶商积极参与的统制红茶运销运动,并没有积极地将茶农调动起来,茶农也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利益。皖赣红茶统制运销并没有取得其所预期的效果,我国茶业的现代化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关键词】:宁红 祁红 统制 运销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29;K2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6
  • 一、选题目的、意义10-11
  • 二、学术史回顾11-14
  • 三、研究方法14
  • 四、创新与不足14-16
  • 第一章 皖赣红茶统制运销的缘起16-30
  • 第一节 红茶产制运销中存在的问题16-22
  • 一、红茶生产制造存在的问题16-19
  • 二、红茶运销过程中的问题19-22
  • 第二节 国际因素的影响22-26
  • 一、国际市场的竞争22-23
  • 二、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23-26
  • 第三节 农产品合作运销运动的展开26-30
  • 一、农产品合作运销的背景26-27
  • 二、农产品合作运销运动的开展27-30
  • 第二章 皖赣红茶统制运销的主体30-47
  • 第一节 皖赣红茶运销委员会30-32
  • 一、运销委员会筹组30-31
  • 二、运销委员会成立31-32
  • 第二节 皖赣红茶统制运销的主要参与者32-47
  • 一、给予支持的中央政府32-34
  • 二、积极倡导的地方政府34-36
  • 三、被动参与的茶农、茶商36-37
  • 四、妥协的茶栈、洋行37-47
  • 第三章 统制运销中的皖赣红茶产销47-57
  • 第一节 严格检验红茶产地47-50
  • 一、检验区的划分47-48
  • 二、检验方式48-50
  • 第二节 监督红茶质量50-52
  • 一、登记茶号50-51
  • 二、监督制茶51-52
  • 第三节 改善红茶运输状况52-54
  • 一、规定运输路线52-53
  • 二、调整茶箱运价53-54
  • 第四节 统制红茶销售54-57
  • 一、设立品质评定委员会55
  • 二、规范对样茶的管理55-56
  • 三、减少洋行各种杂费56-57
  • 第四章 皖赣红茶统制运销的评价57-73
  • 第一节 皖赣红茶统制运销的成效57-68
  • 一、提供了资金支持57-58
  • 二、降低了产制成本58-62
  • 三、改良了运输条件62-65
  • 四、提高了红茶价格65-66
  • 五、缩短了销售周期66-68
  • 第二节 皖赣红茶统制运销的不足68-70
  • 一、茶商贷款手续复杂68-69
  • 二、运输改革成效甚微69-70
  • 第三节 皖赣红茶统制运销的经验教训70-73
  • 结语73-75
  • 参考文献75-80
  • 致谢80-8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正;;安徽茶业史略[J];安徽史学;1960年03期

2 张小坡;;近代安徽茶业产销格局形成过程中的交通因素[J];安徽史学;2010年05期

3 孙淑松;;皖赣红茶运销委员会浅析[J];茶叶通讯;2008年03期

4 魏本权;;茶叶产销合作与茶区乡村变迁:以民国时期皖赣茶区为例[J];古今农业;2009年04期

5 彭南生;;论20世纪30年代长江中游地区的茶农经济[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6 李连清;;十年来中国近代茶业研究综述[J];贵州茶叶;2009年03期

7 陶德臣;中国茶业经济史研究综述[J];农业考古;2001年04期

8 刘淼;战前祁门红茶的海外销售与市场价格分析[J];中国农史;2004年04期

9 梁仁志;;从“为民争利”到“与民争利”:1936年的祁红统制[J];中国农史;2008年02期

10 张小坡;;近代安徽茶叶栽培加工技术的改良及其成效[J];中国农史;2011年02期



本文编号:6902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6902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b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