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华侨排除阻力支援国内抗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1 22:01

  本文关键词:南洋华侨排除阻力支援国内抗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南侨 支援 国内抗战 困境 应对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爱国南侨通过慷慨资助抗战、积极宣传抗战、踊跃回国参战以及全力制裁日本经济等方式,为支援国内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关于这一点,目前学界已经进行了较为集中系统的研究。但是,相对于从正面角度论述南侨的贡献而言,却鲜有学者关注南侨在贡献背后所遇到的困境及其为克服困境的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事实上,爱国南侨支援国内抗战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爱国南侨在资助抗战、宣传抗战、回国参战以及制裁日本经济运动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境和阻力。笔者认为,对于南侨在支援国内抗战过程中如何排除阻力以坚守支援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加立体地塑造南洋华侨的爱国形象和更加深入的理解南洋华侨的爱国精神,而且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展现南洋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历史。因此,本文拟从南洋华侨在支援国内抗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入手,探寻南洋华侨是如何排除支援阻力以坚守对国内抗战的支援。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南洋华侨如何应对资助抗战过程中的困境。一方面,在募集救国捐款的过程中,针对自身内部的募捐压力,爱国南侨积极推行普遍募捐、改善劝募方法以及建立健全筹赈组织;针对侨居地政府的限制障碍,爱国南侨采取了灵活的秘密募捐策略。另一方面,在输送救国款物的过程中,针对殖民当局的封锁,爱国南侨进行了理性的国民外交;针对日军的破坏,爱国南侨进行了积极的抵制;针对国民党顽固势力对南侨资助中共的干涉,爱国南侨采取了灵活的募捐策略。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南洋华侨如何应对宣传抗战过程中的困境。首先,针对侨居地政府的限制,爱国南侨开展了灵活隐秘的地下宣传活动;其次,针对汪伪势力的舆论蛊惑,爱国南侨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汪运动;最后,针对国民党顽固势力对南洋进步侨报的打压,爱国南侨与国民党顽固势力进行了坚决的舆论抗争。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南洋华侨如何应对制裁日本经济运动过程中的困境。一方面,就自身内部问题而言,针对奸商逆流暗中兜售日货的问题,爱国南侨开展了广泛的除奸运动;针对部分华商和华工在制裁日本经济运动中失去生计的问题,爱国南侨开展了积极的援助运动。另一方面,就外部阻力而言,针对日人的破坏和阴谋,爱国南侨不仅开展了广泛的民间国际统战工作,还采取了成立货品审查委员会等举措;针对侨居地政府的限制,爱国南侨进行了秘密的地下斗争和理性的公开斗争。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南洋华侨如何应对回国参战过程中的困境。一方面,在回国参战前夕,面对亲情难关和路费难关,爱国南侨不仅想方设法挣脱亲友的劝阻和家庭的束缚,还通过寻求侨胞资助等方式积极筹集路费。另一方面,在奔赴中共根据地的途中,面对国民党顽固势力的干涉,爱国南侨不仅以坚定的决心抵制了国民党顽固势力的诱骗,还以灵活的方式摆脱了国民党顽固势力的纠缠。
【关键词】:南侨 支援 国内抗战 困境 应对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6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4
  • (一)选题缘起9-10
  • (二)研究现状10-12
  • (三)“南侨”的界定12-14
  • 一、南侨排除阻力资助国内抗战14-25
  • (一)南侨在募集救国捐款困境中的坚守14-21
  • 1、南侨在自身募捐压力中的坚持14-18
  • 2、南侨在侨居地政府限制下的秘密募捐18-21
  • (二)南侨在输送救国物款困境中的坚守21-25
  • 1、南侨对殖民当局封锁的应对21-22
  • 2、南侨对日军破坏的应对22-23
  • 3、南侨对国民党顽固势力干涉的应对23-25
  • 二、南侨在宣传抗战困境中的应对25-34
  • (一)南侨在侨居地政府限制下的地下宣传25-28
  • (二)南侨对汪伪舆论蛊惑的抵制28-31
  • (三)南侨与国民党顽固势力的舆论抗争31-34
  • 三、南侨在抵制日本经济运动中的坚守34-43
  • (一)南侨对自身内部问题的应对34-38
  • 1、南侨除奸运动的开展34-36
  • 2、南侨对失业华工和华商的援助36-38
  • (二)南侨对外部阻力的应对38-43
  • 1、南侨对日人破坏的应对38-40
  • 2、南侨对侨居地政府限制的应对40-43
  • 四、南侨冲破阻力回国参战43-49
  • (一)归国南侨对亲情和路费难关的克服43-46
  • 1、归国南侨对亲情的割舍43-44
  • 2、归国南侨对路费的筹集44-46
  • (二)归国南侨对国民党顽固势力干涉南侨奔赴中共根据地的应对46-49
  • 1、归国南侨对国民党顽固势力诱骗的抵制46-47
  • 2、归国南侨对国民党顽固势力纠缠的挣脱47-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4
  • 后记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连;石沧金;;《南洋史地与华侨华人研究》述评[J];海交史研究;2002年02期

2 聂德宁;从“贡献”到“合作”: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庄国土新著《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评介[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01期

3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华侨华人研究基地)简介[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02期

4 ;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简介[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03期

5 程希;关于目前华侨华人研究若干问题的观察与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外华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04期

6 晓迪;《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1979-2000)——对若干华侨华人研究期刊载文的摘评》出版[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04期

7 晓迪;《欧洲华侨华人史》出版[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04期

8 徐云;华侨华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与共享网络的建设[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04期

9 王希柳;纪念神户华侨华人研究会创立1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04期

10 李玉昆;;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的丰硕成果——读《华侨华人民间信仰研究》[J];海交史研究;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梁;;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与华侨华人学[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李安山;;清朝政府对非洲华侨政策探析[A];北大非洲研究丛书——中国与非洲[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其荣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中心;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回顾与展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冯爱琴;拓宽全球化时代华侨华人研究视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庄国土;华侨华人研究[N];福建日报;2001年

4 陈鸿 屈桂琴;广东重视华侨文化研究[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5 孙治国;研究华侨华人[N];中国信息报;2001年

6 记者 司徒漪;市华侨华人文化学会昨天成立[N];中山日报;2010年

7 首席记者 苏小红;“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海外采访今日启程[N];中山日报;2011年

8 刘泽彭 全国政协常委、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兼基地主任;暨南大学 华侨华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维平;“华学专家”北大聚谈“华侨华人学”学科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10 记者 郝锴;徐师大华侨华人研究中心揭牌[N];徐州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惠杰;社会变迁下华侨华人与新中国体育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肖文燕;华侨与侨乡社会变迁[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坚;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发展研究(1912-1928)[D];厦门大学;2002年

4 易刚明;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D];暨南大学;2010年

5 朱陆民;二战后印尼华族政治地位变迁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龙向阳;世界体系中的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一种历史的分析与反思[D];暨南大学;2003年

7 范宏伟;战后缅华社会政治地位变迁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8 邵允振;1980年代以来的美国华侨华人与中美关系[D];暨南大学;2006年

9 徐文永;青田华侨华人与侨乡社会变迁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10 秦素菡;美国华侨社会与保皇派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斌;日本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状况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2 章秀冬;福建省新华侨华人服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3 赵璐;清代康雍时期南洋政策及其对印尼华侨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6年

4 高跃;文学视阈下战后菲律宾华侨华人认同的变迁[D];华侨大学;2016年

5 刘光耀;日本华侨华人在中日关系中的角色与作用[D];华侨大学;2016年

6 孙志芳;冷战因素与泰国华侨社会的变迁[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7 陈观润;五邑华侨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和运用[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8 田华杰;华侨华人对南海区域的历史贡献[D];海南师范大学;2016年

9 孟春燕;近代山东籍海外侨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10 余晓芸;南洋华侨排除阻力支援国内抗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153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7153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e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