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改制与诏开进士馆的缘起
本文关键词:科举改制与诏开进士馆的缘起
【摘要】:作为清末新政的重要举措,科举改革复杂而曲折。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诏开进士馆之举,延续庚子前后翰林院整改的思路,用速成之法,育科举已成之才,实现了庶吉士制度的重大变革,并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的筹备工作紧密衔接。在政务处初期的讨论中,诸臣对开馆意见参差,反映出翰林院与大学堂、科举与学堂关系的重重纠葛,后终因瞿鸿机、荣庆等中枢要人极力推动而得以实现。开进士馆是翰林院及新进士培养与任用层面的重要改革,是在最高层调适科举与学堂关系的关键步骤,既与辛丑科举考试新章相配套,共同构成科举改制的主要内容,又蕴涵着抑科举而扬学堂的深意,因而在科举改制中具有标示风向的意义。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关键词】: 科举 翰林院 京师大学堂 瞿鸿■ 王文韶
【分类号】:K252;D691
【正文快照】: 引论清末新政伊始,厉行科举改制。对此,最后一科(甲辰科)进士关赓麟曾总结道:“癸卯、甲辰二科为千三百年科举之殿。时方改制,试论义,废誊录,借地汴闱,获隽者复人学堂习法政。此皆异于历来科举者。”?概言之,科举改制包括两个方面:(1)辛丑年(1901)颁行考试新章,以废八股、罢试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关晓红;;议修京师贡院与科举制的终结[J];近代史研究;2009年04期
2 关晓红;;清季科举改章与停废科举[J];近代史研究;2013年01期
3 关晓红;;晚清议改科举新探[J];史学月刊;2007年10期
4 韩策;;师乎? 生乎? 留学生教习在京师大学堂进士馆的境遇[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佰合,蒋保;科举制度的废除与社会整合的弱化[J];安徽史学;2000年03期
2 董丛林;吴汝纶医药观的文化表现及成因简论[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3 崔立中;刘丽娟;;桐城派的德育心理学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汪祚民;;《古文辞类纂》李刻本校勘原委与学术价值[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吴洪成;李占萍;;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失落——保定莲池书院个案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吴洪成;张彩云;;清代保定莲池书院的办学经费及其效益初探[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7 刘海峰;科举制百年祭[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4期
8 刘海峰;;为科举制平反不等于否定废科举[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3期
9 崔明海;;语言观念的变迁:北京语音如何成为近代国语标准音[J];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10 祝天智;论晚清儒学政治社会化危机[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达敏;;张裕钊与清季文坛[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吴昭谦;;吴汝纶、吴芝瑛传播西学之贡献[A];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许曾会;;桐城派之莲池俊秀——政治、学术、教育三界的跨越[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32辑)[C];2013年
4 潘崇;;科举废除前新政人才结构透视——以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团随从人员为例[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2年卷)[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黄晓通;近代东北高等教育研究(1901-1931)[D];吉林大学;2011年
3 陆胤;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D];北京大学;2011年
4 卢敦基;李慈铭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张晓川;从新知到常识[D];复旦大学;2011年
6 陈晓红;方东树诗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D];苏州大学;2001年
8 李平亮;卷入“大变局”[D];厦门大学;2004年
9 雷兵;“改行的作家”:市长李R既私巧贤睦Ь剑,
本文编号:7171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717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