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国红十字会制度建设
发布时间:2017-08-24 22:49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中国红十字会制度建设
【摘要】:民国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基本章程、政府颁布的管理条例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项富有规范性的法律文件是中国红十字会制度的重要载体,其订立与颁布有赖于人道需求的变化、政府行政力量的干预、红十字会的自身发展需要以及国人对红十字运动的认识,基本构建起了涵盖组织运行、财务经费、会员管理、人道救助及运动中标志使用等方面的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在人道事业中,针对难民群体,中国红十字会开展诸多救济活动,在救护队伍、救济任务、救助理念、救援团队诸方面彰显了红十字会难民救济制度的特征,是对其人道救济制度的有效执行。而且,从历史演变进程及具体内容看,制度建设呈现出立法过程曲折、内容不断完善、立足国内形势、融合国际制度等特征,对红十字会社会形象的树立、红十字运动的推广及传统慈善事业的近代化转型都有积极影响。当然,制度建设过程中受立法技术不成熟、战时政治军事形势动荡、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思想基础薄弱等因素影响,红十字会制度在实践中执行力不足,成效有限。总体而言,民国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制度建设对当今红十字会构建制度理论、完善制度体系、处理好与政府关系、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走向国际舞台等均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民国时期 中国红十字会 制度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58;C913.7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8
- 一、选题价值9-12
- 二、学术史回顾12-16
- 三、研究方法及基本框架16-17
- 四、创新与不足17-18
- 第一章 红十字会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18-35
- 第一节 中国红十字会基础性规章的沿革18-24
- 一、南京临时政府及北京政府时期18-20
-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20-24
- 第二节 中国红十字会专门性规章的演变轨迹24-29
- 一、组织部门运行24-25
- 二、人道灾荒救助25-26
- 三、日常会务规范26-28
- 四、会内人员管理28-29
- 第三节 制度建设的动力探究29-35
- 第二章 红十字会制度构成(上)35-80
- 第一节 组织运行35-48
- 一、层级结构的确立35-38
- 二、权力机制的运行38-42
- 三、部门职员的设置42-48
- 第二节 会员工作48-59
- 一、会员入会48-50
- 二、会员级别50-52
- 三、日常管理52-55
- 四、会员大会55-56
- 五、青少年红十字运动56-59
- 第三节 财务会计59-72
- 一、资产与会计课目59-62
- 二、物资收入与支出62-67
- 三、收支预算与决算67-70
- 四、财务汇报与监督70-72
- 第四节 文书档案72-80
- 第三章 红十字会制度构成(下)80-106
- 第一节 人道救助80-91
- 一、救济任务80-82
- 二、机构设置82-87
- 三、培育人材87-89
- 四、材料储备89-91
- 第二节 奖惩机制91-98
- 一、面向全体会员的奖惩91-93
- 二、针对专职人员的奖惩93-96
- 三、奖励其他的会外人员96-98
- 第三节 标志使用98-106
- 一、衣帽服制98-101
- 二、徽章旗帜等标志101-106
- 第四章 红十字会制度执行——以中国红十字会的难民救济工作为例106-126
- 第一节 难民救济规章的颁布106-113
- 一、战事救护章程106-108
- 二、疫病救治章程108-111
- 三、自然灾荒救济章程111-113
- 第二节 难民救济制度的特征113-119
- 一、救护队伍具有组织性114-115
- 二、救济任务具有综合性115-116
- 三、救助理念具有近代性116-117
- 四、救援团队具有社会性117-119
- 第三节 难民救济制度的实践——以北京政府时期难民救济工作为例119-126
- 一、机构设置与人员安排119-121
- 二、难民收容与资遣善后121-122
- 三、物资筹措与日常管理122-123
- 四、开展教育与职业指导123-126
- 第五章 红十字会制度评析126-148
- 第一节 制度建设总体特征126-134
- 一、立法过程曲折,,章程迭经修正126-128
- 二、内容不断完善,规范组织建设128-130
- 三、审视国内形势,立足现实需求130-132
- 四、融合国际制度,践行人道法则132-134
- 第二节 制度建设功能134-142
- 一、制订日常工作行为规范,树立红十字的社会形象134-137
- 二、增强民众对红会的认识,促进红十字运动的发展137-140
- 三、建构红十字会制度体系,展现近代慈善的优越性140-142
- 第三节 制度建设局限142-148
- 结语148-153
- 参考文献153-156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156-157
- 后记157-159
本文编号:7335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733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