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民生理论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8 22:08
本文关键词:刘少奇民生理论与实践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刘少奇 民生 中国共产党 社会建设 大众行为
【摘要】:民生,即大多数人的生存与发展。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尤其是近代以来,民生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总基调。今天,在奋力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改善民生更是成为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以来,就把改善民生作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在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 刘少奇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有着深切的民生关怀。作为毛泽东的助手,同时又是亲临第一线的指挥者,刘少奇深知理论与实际的连接点与矛盾,对我国的民生建设作出了比较全面而深刻的解读。他的民生理论与实践和毛泽东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实际历史进程。 本文按照“群众关切——刘少奇的思考和决策——群众实践效应”的解释模式,综合运用比较、制度主义等分析方法,分作四个阶段全面考察刘少奇民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变化及其独特品性。这四个阶段为:民主革命阶段,刘少奇民生理论与实践的萌动和创生;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刘少奇民生理论与实践的成长和跨越;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刘少奇民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失误;国民经济调整阶段,刘少奇民生理论与实践的成功和挫折。 民主革命阶段,刘少奇由受传统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思想的熏染到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上了推翻旧统治的革命道路。他始终坚持,只有把争取和维护多数工农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革命才能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并取得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奠定政治前提。 建国初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如何在政权未稳、百废待兴的基础上满足民众对改善生活的迫切要求,成为新中国领导者面临的巨大考验。刘少奇和其他国家领导人一起制定了新民主主义发展纲领。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人民群众迫切希望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刘少奇放弃了新民主主义发展纲领,并跨越到了社会主义道路上。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民生发展提供了新的场景。刘少奇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实现民生改善的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正确原则和方法。但是,由于对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与民众生活之间的紧张缺乏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实践逐渐偏离了民生发展的轨道。刘少奇努力纠正其中的错误,并进行了大量富有创新性的思考。 为克服严重的困难,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刘少奇主抓这项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改善民生的改革举措。国民经济很快得以好转。随之,刘少奇和毛泽东对于民生改善的方法和路径分歧逐渐公开化,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之弦再次绷紧。 刘少奇与毛泽东的民生理论与实践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二者之间的纷争充分反映了我国民生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邓小平汲取刘少奇的民生理论与实践的经验,并实现了创新与超越,使民众的生活水平很快有了较大提高。 刘少奇不同时期的民生理论与实践,揭示了改革开放前我国民生问题的内在矛盾和演绎逻辑,为新时期我国民生建设提供了许多重要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刘少奇 民生 中国共产党 社会建设 大众行为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092;K26;K27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5
- 绪论15-44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15-18
- 0.1.1 问题的提出15-16
- 0.1.2 研究的学术价值16-17
- 0.1.3 研究的现实意义17-18
- 第二节 “民生”概念界定18-25
- 0.2.1 民本——“民生主义”——“为人民服务”18-22
- 0.2.2 民生问题的实质探究22-25
-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25-37
- 0.3.1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25-29
- 0.3.2 刘少奇及其民生思想研究29-37
- 第四节 研究对象的阶段划分、研究思路、创新与不足37-42
- 0.4.1 研究对象的阶段划分37-40
- 0.4.2 研究思路40-41
- 0.4.3 创新与不足41-42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手段42-44
- 0.5.1 文献研究法42
- 0.5.2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方法42-43
- 0.5.3 理论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的方法43-44
- 第一章 民主革命阶段刘少奇民生理论与实践的萌动和创生44-85
- 第一节 近世解决民生问题的三种方案44-53
- 1.1.1 马克思主义方案44-48
- 1.1.2 自由主义方案48-49
- 1.1.3 渐进改良方案49-53
- 第二节 由民主主义革命者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践者53-58
- 1.2.1 受传统和先进思想影响,追随民主革命53-56
- 1.2.2 接受并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56-58
- 第三节 领导工人运动58-63
- 1.3.1 掌握领导权58-61
- 1.3.2 不能把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割裂开来61-62
- 1.3.3 反对过激行为,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62-63
- 第四节 反对“左”倾盲动63-68
- 1.4.1 根据客观条件发动群众斗争63-66
- 1.4.2 利用可利用的合法形式争取和维护工人的利益66-68
- 第五节 指导土地改革68-77
- 1.5.1 耕者有其田68-71
- 1.5.2 开展群众运动71-75
- 1.5.3 有右反右,有“左”反“左”75-77
- 第六节 做好群众工作77-83
- 1.6.1 从实际出发组织群众77-79
- 1.6.2 相信群众自己能够解放自己79-80
- 1.6.3 教育和宣传群众80-83
- 小结83-85
- 第二章 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刘少奇民生理论与实践的生长和跨越85-150
- 第一节 恢复与发展生产,正确对待私人资本85-97
- 2.1.1 恢复和发展生产是改善民生的基础85-87
- 2.1.2 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87-92
- 2.1.3 公私兼顾,劳资两利92-95
- 2.1.4 发展社会化大生产,走向社会主义95-97
- 第二节 以先富促共富97-109
- 2.2.1 贫富分化不可怕97-104
- 2.2.2 发展合作社,在经济上领导小农104-109
- 第三节 民生发展的战略规划109-120
- 2.3.1 工业化110-113
- 2.3.2 民主化113-118
- 2.3.3 工会要保护普通工人的利益118-120
- 第四节 全面的社会建设120-130
- 2.4.1 办教育,保就业,努力发展生产121-123
- 2.4.2 解决群众的工资、物价、住房要求,实现分配公平123-126
- 2.4.3 整风除恶,创造向善的社会环境126-128
- 2.4.4 开展“三反”、“五反”,促进市场公正128-130
- 第五节 民生发展的道路选择130-147
- 2.5.1 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130-134
- 2.5.2 同意采用统购统销政策134-141
- 2.5.3 接受农业集体化的主张141-147
- 小结147-150
- 第三章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刘少奇民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失误150-215
- 第一节 全面的民生发展纲领150-161
- 3.1.1 刘少奇在“八大”前的调研150-157
- 3.1.2 阐述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157-161
- 第二节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61-173
- 3.2.1 矛盾是否存在162-165
- 3.2.2 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及产生的根源165-167
- 3.2.3 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67-173
- 第三节 “大跃进”与民生悖论173-187
- 3.3.1 从“反冒进”到跟进“大跃进”173-177
- 3.3.2 “大跃进”模式与效果177-182
- 3.3.3 质疑与反思182-187
- 第四节 生产关系的超越与民生幻象187-203
- 3.4.1 通向共产主义天堂的桥梁188-192
- 3.4.2 一次不理想的试验192-197
- 3.4.3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学习197-203
- 第五节 探索制度建设203-211
- 3.5.1 收权与放权203-206
- 3.5.2 纠“左”与反右倾206-208
- 3.5.3 调整公社管理体制208-211
- 小结211-215
- 第四章 国民经济调整阶段刘少奇民生理论与实践的成功和挫折215-276
- 第一节 湖南调查与“七千人大会”上的总结215-230
- 4.1.1 “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根本方法”215-217
- 4.1.2 贴近群众,关心群众生活217-222
- 4.1.3 群众满意不满意,生活是否改善是检验真理的标准222-225
- 4.1.4 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的总结225-230
- 第二节 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230-236
- 4.2.1 进一步统一思想,请陈云出山230-233
- 4.2.2 批评公安、政法战线的“左”倾错误233-235
- 4.2.3 甄反,让实事求是的人抬起头来235-236
- 第三节 尊重个体和企业的自主经营权236-249
- 4.3.1 默许包产到户236-242
- 4.3.2 重塑党、政、企的关系,发挥市场作用242-246
- 4.3.3 努力减少阶级斗争的干扰246-249
- 第四节 民生发展的围城之困249-262
- 4.4.1 反官僚主义,反腐防修249-251
- 4.4.2 团结95%的干部,团结上中农和富农251-253
- 4.4.3 团结95%的群众是团结95%干部的前提253-257
- 4.4.4 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性质是什么257-259
- 4.4.5 “四清”钩沉259-262
- 第五节 倡导“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262-274
- 4.5.1 经济恢复时期两种制度的并行263-264
- 4.5.2 1956年前后两种制度的发展264-269
- 4.5.3 “大跃进”时期两种制度的变奏269-271
- 4.5.4 六十年代两种制度内涵的新阐释271-274
- 小结274-276
- 第五章 刘少奇民生理论与实践的特征和历史地位276-333
- 第一节 刘少奇民生理论与实践的特征分析276-291
- 5.1.1 刘少奇民生理论与实践的特征表现276-282
- 5.1.2 刘少奇民生理论与实践的哲理探析282-291
- 第二节 民生问题与所有制、阶级斗争、群众运动的实证考察291-300
- 5.2.1 贫富差距与所有制、阶级斗争、群众运动292-294
- 5.2.2 反官僚主义与所有制、阶级斗争、群众运动294-298
- 5.2.3 民主与所有制、阶级斗争、群众运动298-300
- 第三节 刘少奇与毛泽东民生问题上的分歧300-312
- 5.3.1 分歧的寻踪觅迹300-307
- 5.3.2 路径分歧还是路线分歧307-309
- 5.3.3 正确对待不同意见309-312
- 第四节 刘少奇民生理论与实践的继承和超越312-330
- 5.4.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312-314
- 5.4.2 从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314-317
- 5.4.3 兼顾效率与公平,走共同富裕道路317-319
- 5.4.4 改革开放,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319-326
- 5.4.5 增强发展活力,有效促进社会建设326-330
- 小结330-333
- 结束语 坚定自信,奋力开辟民生发展新前景333-341
- 参考文献341-347
- 致谢347-349
-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3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汉国;一份可资借鉴的遗产──论梁漱溟乡村建设的现实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2 罗平汉;;毛泽东是如何发现人民公社问题的[J];百年潮;2006年08期
3 江洪明;;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民生思想比较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王海光;刘少奇与四清运动[J];党的文献;1999年05期
5 许虹;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救济灾荒、失业问题简述[J];党的文献;2000年04期
6 鲁振祥;建国前后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探索中的张闻天和刘少奇[J];党的文献;2000年05期
7 丁俊萍;刘少奇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思考及其意义[J];党的文献;2001年04期
8 廖心文;1962年广州会议的前前后后[J];党的文献;2002年02期
9 廖心文,蔡庆新,张飞虹;坚持党的宗旨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学习“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J];党的文献;2003年04期
10 闻言实;;1956年中央领导同志的调查研究与《论十大关系》的发表[J];党的文献;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7497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749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