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社会维度探析

发布时间:2017-08-30 04:21

  本文关键词: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社会维度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 中流砥柱作用 社会动员


【摘要】: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华民族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入侵而展开的一场全民族战争。由于敌我强弱的悬殊太大,相比军力和经济力的比拼,胜利的决定因素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这需要国家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组织,实现社会上层和基层的整合,进行普遍和深入的社会总动员,以发动全国的民众为抗战积极贡献力量。国民党因对此缺乏认识,虽然指挥着正面战场的抗战,不少官兵也英勇抗敌,但无法扭转中国在军事上的颓势。相比之下,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效地将中国社会各方面力量组织起来,引领着夺取抗战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团结抗战的坚强核心和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作者单位】: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中心;
【关键词】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 中流砥柱作用 社会动员
【分类号】:K265;D231
【正文快照】: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战取得胜利的关键。这一定位是中国共产党在八年全面抗战的历史中客观形成的。但社会上有一些声音对此表示质疑。究其根源,多在于因其对抗日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放;;论政府投资的法价值取向[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2 蒋志如;;中国法学学术研究的“50岁现象”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3 方小教;西部开发模式与东部发展经验[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4 郭爱民;从英国农业现代化的历程看中国入世后农村土地问题的走向[J];安徽史学;2003年06期

5 凌宏;;国外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章征科;略论全球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赵旭东;;礼物与商品——以中国乡村土地集体占有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杨以谦;;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德先生、赛先生中国世纪行回眸[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梁涛;;对转型时期乡村民主范型构建的几点思考[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郭军营;;《利维坦》与西方自由主义传统[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武;龚圣理;;中国古代社会及其私有制的终结——谨以此文献给中国共产党九十周年华诞[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饶洪生;;遵义会议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3 巫文强;;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安排与人的全面发展[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4 刘婧娟;;中国宪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5 陈戈;储小平;;差序制度结构与中国管理革命——以李宁公司的发展变革为例[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6 张威;;悖论式制度变迁:经验主义转型的可能与局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董正华;;全球化:歧义纷沓的解说与真实的历史进程[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8 宋霖;;共同理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9 李传桐;;新自由主义与俄罗斯养老保障制度改革[A];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0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刘洪英;;瞿秋白对殖民地国家革命前途理论的中国化[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龙秀雄;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4 李慧勇;周恩来与“文革”后期中央行政体制的重新整合[D];南开大学;2010年

5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杨芳;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武汉大学;2010年

7 刘鑫渝;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D];吉林大学;2011年

8 闫薇;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命题: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构”、“辩护”和“修正”[D];吉林大学;2011年

9 史清竹;马克思货币哲学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吴永华;现代自由的谱系:从卢梭、黑格尔到马克思[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海滨;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谢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探源及其突破性贡献[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岩;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玄;马基雅维利与威尼斯城市共和国宪政[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卢春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义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汝秋实;约翰·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郑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嬗变与评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邹志勇;爱因斯坦的科技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辉;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价值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爱华;;浅析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社会动员的经验——以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立前后对农民的启蒙和教育为例[J];贺州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王廷军;;戏剧与抗战时期的社会动员[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10期

3 高冬梅;;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社会救助工作中的社会动员研究[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年04期

4 张丽梅;艾虹;;抗战时期中共社会动员指导思想评析[J];理论前沿;2009年04期

5 许东雪;;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的历史考察[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2期

6 叶青;;对“文革”时期群众组织与社会动员的反思——以福建群众组织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7 张丽梅;;抗战时期国民党社会动员指导思想研究[J];前沿;2010年22期

8 袁玉芳;;现代化视野下建国初中国共产党对农村的社会动员[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年12期

9 李俊宝;;抗日根据地的社会动员[J];沧桑;2008年06期

10 姚曙光;论湖南近代社会动员的乡土性[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龚波;姜宁宁;;今天我们如何更好的动员青少年——北京共青团青少年社会动员案例研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2 付晓静;;大众媒介与北京奥运会的社会动员[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蒋亚隆;;在线群体中的社会动员模式探析[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9)——1949-2009:共和国的媒介、媒介中的共和国论文集[C];2009年

4 李伟;王培训;王明;;当前普查社会动员方式研究[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特约记者 刘海音;重新发现“社会动员”[N];社会科学报;2003年

2 吴树新;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的方法及创新[N];安徽日报;2011年

3 胡俊修 钟爱平;《群众》杂志与中共抗战时期的社会动员[N];光明日报;2013年

4 刘晓颖;社会动员尤需加强[N];云南日报;2014年

5 市委常委 副市长 王克建;全社会动员努力打好扶贫攻坚战[N];大同日报;2014年

6 卢元镇;体育参与是社会动员的结果[N];中国体育报;2006年

7 任知寰;进一步完善城市应急的社会动员体系[N];联合时报;2008年

8 青连斌;有效掌控网络人际动员新模式[N];文汇报;2005年

9 本报评论员;全社会动员建设创新型城市[N];南京日报;2006年

10 本报评论员;党的领导和社会动员的壮丽篇章[N];人民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丽梅;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社会动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晏雪平;江西国统区社会动员研究,1928-1945[D];厦门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东雪;“大跃进”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2 龙胜蓝;中国政府社会动员的适度模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乔士华;从社会动员到意义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陈燕芽;国家进场:乡村再组织中的社会动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刘金华;抗战歌曲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6 康翠迪;媒介社会动员方式的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7 刘颖;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社会动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8 高晶;大庆石油会战时期的社会动员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9 杨红运;战前江苏省保甲的社会动员和社会控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岳琢;社会动员与地方NPO的品牌建构[D];西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572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7572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3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