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根据地女子教育研究
本文关键词:抗日根据地女子教育研究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教育水平落后,民众普遍蒙昧无知。为了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的需要,为了提高根据地群众的文化素质,特别是为了动员占人口半数的广大妇女积极抗战,在近代女学思潮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制定相关方针政策,在根据地大力开展女子教育。以革命为核心的抗日根据地女子教育,唤醒了妇女的自主意识,使她们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饱满的精神风貌和前所未有的革命热情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加速了抗战胜利的进程,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论文主要采用查找历史文献资料、阅读历史材料、结合历史背景的方法,对抗日根据地女子教育这个选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论文对抗日根据地女子教育的开展背景、发展概况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指出根据地民主政府主要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两方面着手,提高了根据地妇女的文化知识水平,激发了她们的爱国热情,改良了社会风气,维护了她们参与社会实践的权益。在此基础上,论文探讨了抗日根据地女子教育的特点,认为抗日根据地女子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平民性、革命性、实践性、多样性等特点。接着,论文从抗日根据地女子教育的成效和不足两方面对抗日根据地女子教育进行了总体评价。一方面,抗日根据地女子教育是对当时中国女子教育路径的成功探索,培养了大批妇女干部,开创了妇女运动的新局面,加快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步伐。另一方面,由于受时代的局限,抗日根据地女子教育也存在教育进程发展缓慢、教学内容缺乏连贯性和教学队伍缺乏组织性等不足之处,但是它的历史价值是值得肯定的。最后,论文结合时代背景,概括总结了抗日根据地女子教育对当代女子教育的历史价值与启示。以史为鉴,研究抗日根据地的女子教育,有助于推动新时代女子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 根据地 女子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65;D669.6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7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10-12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目的11
- 1.1.3 研究意义11-12
- 1.2 研究现状、思路和方法12-17
- 1.2.1 研究现状12-15
- 1.2.2 研究思路15-16
- 1.2.3 研究方法16-17
- 1.3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17
- 1.3.1 研究重点17
- 1.3.2 研究难点17
- 1.3.3 研究创新点17
- 2 抗日根据地女子教育的发展背景17-22
- 2.1 根据地教育水平落后,民众蒙昧无知17-18
- 2.2 亟需培养妇女干部,,储备革命力量18-19
- 2.3 近代女学思潮兴起,推动教育发展19-20
- 2.4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传播,提供理论指导20-21
- 2.5 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提供政策支持21-22
- 3 抗日根据地女子教育的发展概况22-38
- 3.1 学校教育22-30
- 3.1.1 初等教育23-25
- 3.1.2 中等教育25-27
- 3.1.3 干部教育27-30
- 3.2 社会教育30-38
- 3.2.1 民校30-31
- 3.2.2 识字班31-33
- 3.2.3 庄户学33-34
- 3.2.4 冬学34-38
- 4 抗日根据地女子教育的特点38-43
- 4.1 平民性38-39
- 4.2 革命性39-40
- 4.3 实践性40-42
- 4.4 多样性42-43
- 5 抗日根据地女子教育的评价43-49
- 5.1 抗日根据地女子教育的成效43-47
- 5.1.1 唤醒自主意识,提高女性地位43-44
- 5.1.2 培养妇女干部,树立革命榜样44-45
- 5.1.3 激发爱国热情,支援抗战救国45-46
- 5.1.4 改良落后风气,倡导社会新风46-47
- 5.2 抗日根据地女子教育的不足47-49
- 5.2.1 女子教育发展缓慢47
- 5.2.2 教学内容缺乏连贯性47-48
- 5.2.3 教学队伍缺乏组织性48-49
- 6 抗日根据地女子教育的启示49-55
- 6.1 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指导女子教育工作稳步开展49-50
- 6.2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妇女各项事业有序发展50-51
- 6.3 坚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促进女子教育工作与时俱进51-52
- 6.4 改革传统女子教育观念,推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2
- 6.5 发挥妇女干部带头作用,动员妇女积极参与经济建设52-53
- 6.6 全面提高妇女文化素质,充分挖掘妇女人力资源潜能53-55
- 结语55-57
- 参考文献57-62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2-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庆刚;;抗日根据地开明士绅构成辨析——以华北抗日根据地为例[J];高校社科信息;2004年05期
2 毛志芳;;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简介[J];实践(党的教育版);2005年10期
3 董佳;阎晓静;岳谦厚;;抗日根据地史研究的新动态与新进展——“抗日根据地与太行精神”学术研讨会综述[J];晋阳学刊;2006年01期
4 郭晓平;;论抗日根据地对社会不良职业的整治[J];求索;2006年08期
5 于瑛;;历史上的左右凉抗日根据地[J];党史文汇;2006年11期
6 罗平汉;;燃烧着希望和热情——大批知识分子奔赴抗日根据地的原因分析[J];理论视野;2008年03期
7 黄志坚;;浅谈路西抗日根据地征粮工作[J];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8 余世诚 ,梁新;简论抗日根据地的历史作用[J];华东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9 谢先儒;;石公华抗日根据地史稿审定会在岳阳召开[J];湖南党史通讯;1985年07期
10 王玉如;;论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J];荆州师专学报;199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平汉;;大批知识分子奔赴抗日根据地的原因分析[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2 巩小华;;试论抗日根据地学校中的民主精神[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1)——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时生;李岩;刁筠寿;葛正基;;和含抗日根据地的统一战线工作情况[A];铁流:新四军统一战线工作专辑——新四军统一战线工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库充;;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设刍议[A];中原伟业——鄂豫边区抗日民族根据地建设学术讨论会、湖北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及周恩来、刘少奇、李先念和新四军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5 徐蓬;;浅述随南抗日根据地在鄂豫边区的战略地位和作用[A];中原伟业——鄂豫边区抗日民族根据地建设学术讨论会、湖北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及周恩来、刘少奇、李先念和新四军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6 王晓鸣;杨乃伦;;向岩对开创天汉抗日根据地的贡献[A];湖北抗战——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7 吴遵文;;试述天汉湖区抗日根据地的公安保卫工作[A];铁军雄风——纪念新四军建军6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8 谢国雄;;浅谈汉川抗日根据地的国民教育[A];铁军雄风——纪念新四军建军6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9 胡逢林;;民主政府爱人民——襄河抗日根据地保护人权略论[A];地方革命史研究——湖北省新四军研究会十堰会议和咸宁年会专辑[C];2000年
10 陶勤;;浅论茅山抗日根据地的统一战线工作[A];黄桥战役史新探——纪念黄桥战役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 郭德宏;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N];光明日报;2005年
2 记者 海珍;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红色旅游正式向游人开放[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8年
3 柯岩;《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执政实践与执政经验研究》项目最终成果简介[N];山西党校报;2011年
4 ;苏浙皖抗日根据地[N];人民日报;2007年
5 ;胶东抗日根据地[N];人民日报;2007年
6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N];新华日报;2005年
7 ;冀热辽抗日根据地[N];人民日报;2007年
8 ;皖江抗日根据地[N];人民日报;2007年
9 ;河南抗日根据地[N];人民日报;2007年
10 ;湘鄂抗日根据地[N];人民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何德廷;抗日根据地肃奸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润民;战争·革命与吕梁山区社会之演变[D];山西大学;2007年
3 韩大梅;新民主主义宪政研究[D];南开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强;睢杞太抗日根据地的灾荒与救济[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2 胡依乐;抗日战争时期广东抗日根据地社会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赵见波;沂蒙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与经验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莹;华北及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女性模范的日常生活[D];山西大学;2015年
5 刘琳;抗日根据地女子教育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6 魏元栋;沂蒙抗日根据地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孙志彬;论抗日根据地的人权保障[D];山东大学;2008年
8 蒋红丹;抗日根据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吴莉莉;群众组织与抗日根据地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10 罗朝晖;山西抗日根据地冬学运动与乡村社会的重构[D];山西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608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760876.html